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寒有三九,热有三伏。夏至到,三伏始。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便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热辣辣,宛如行走在蒸笼,这是伏天最真实的感受。
气温高,宜伏,不宜动。
在古代社会,虽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这等降温的神助手,但他们的消暑方式还是很别致,有情趣的。下面分别向大家介绍古人的消暑智慧,不可小觑哦。
一、器具
空调、电动扇开动,电表嗖嗖转动,不舍得电费,便祭出大杀器——扇子。扇子被誉为我们的“凉友”,小巧而方便,既送上习习的凉风,又能运动臂膀,促进血液循环。爽歪歪,而且扇子的形式也多样,古代文人才子最喜,风流倜傥,扇子精致,上有诗作绘画,讲究点的富人,绢帛制成。关于扇子,还有一项黑科技,叫风扇车,轴上装若干扇叶,用手转动,带动扇叶,清风徐徐。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有位叫丁缓的能工巧匠,他制作出了七轮扇,正是
连七轮,大皆径尺,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虽然炎热,但也惬意。
竹夫人
除了扇子,还有竹夫人。《红楼梦》中薛宝钗出过一个灯谜,如下: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
灯谜的谜底便是竹夫人,又叫青奴,长又圆,竹篾编织而成,原理是弄堂穿风。这是炎炎夏日睡觉的好伴侣,很暧昧,又很被人所喜爱。
以上两种外,寝具瓷枕同样具备消暑功能,彩釉图画诗句,样式精美。头枕于上,一枕五更风,半夜凉初透,眠云浑不觉,能睡一好觉。
值得一说,2007年,考古专家在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发掘出一件竹扇,扇形呈菜刀。另外,还有张最完整的1.8X0.8m的竹席,人字纹交错编织。
天下第一席
二、食物
炎热以三伏为盛,为避暑,特设“伏日”。到汉代,伏日时节,有酒食之会。劳作之余,烹羊炮羔,斗酒,以自劳。南北朝时,又有汤饼之俗,吃汤饼的习俗是为了“避恶”,避暑气这种恶气。
吃热食,借助出汗,带走身体的热能,排泄掉暑气。达到避暑。显然,难受。清凉饮食避暑至少在北宋时候就有了。而且清热食物挺多的。
高楼,风亭水榭,这等场所,《东京梦华录》记载:
雪槛冰盘,浮瓜沈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开封市民的伏日便这样度过。新荷是指荷叶,荷叶性凉,味苦,微涩,清叶天士的《本草再新》直接说它“清凉解暑”,盛夏伤津,荷叶“止渴生津”,解火热。清热生津的,还有这位“盛夏之王”——西瓜。西瓜始于五代,因种出西域,因而得名(西瓜始于早在汉朝便入中国,不过那时不叫西瓜)。文天祥在《西瓜吟》中,精辟的概括出西瓜的特色: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到明清,最盛行吃莲子汤。看过《甄嬛传》、《大明王朝》、《延禧攻略》,莲子汤出境率是较高的。
之外,草药避暑也是特色,清《京都风俗志》交代:
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苏叶、藿叶、甘草等便是草药。
三、冰
没错,古代有冰,铜雀台不只是拿来锁二乔,那儿还有冰井,以储藏冰之用。冰镇水果,是伏日一大亮点,曹丕赋诗: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从这里衍生出一个成语,叫“浮瓜沉李”,泛指冰水浸瓜果,特地形容消夏那一种滋润生活。
如何取冰块呢?有人已猜到,冬采夏用。专门一批人在冬天采冰,在夏天特地向特殊的一批人供冰。采、制、运、藏,历经四个过程,费时耗力。相应价格贵上天,这时“赐冰”(又叫颁冰,皇帝赐冰给臣子,用以消暑)成为一项夏日福利制度,从周朝一直到清代。明清时候还演变成变相的“冰炭银”,意思夏之冰敬,冬之炭敬。
宋时,普通市民也能吃上冰镇瓜果。杨万里说得就形象,他写诗说: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冰在,一切迎刃而解,除冰瓜果,酒水也行的,尤其冰饮,如汉的蜜水,唐的饮子(中药配方或凉茶),宋的凉水,元的冰酪(最原始的冰淇淋)以及舍儿别(又叫渴子,一种饮料,水果、中药等制成),清的冰胡儿(最原始的冰棍),酸梅汁、西瓜汁、杏仁豆腐、什锦冰盘等是冷饮佳品。
冰鉴(冰箱)
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光冰这一项解暑品,还可写一篇文章。除上述的器具、食物、冰解暑外,其他的还有很多。如衣物,唐时女人薄透露的袒露装,材质可冰蚕丝。又比如可泛湖游乐,寻一清凉之地。你看,宋时的杭州,
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无不快哉,实际上,最好的一种消暑方法,古人教给我们了,心理降温,心静,哪里都是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