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是怎么成为唐玄宗最信任的胡人将领的

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胡人将领,当时在河北地区驻防,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三个大军区的军队。公元755年,即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随即便占领了唐朝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并迫使李隆基出逃四川,在逃至马嵬坡的时候还被迫处死了自己心爱的杨玉环,后来还丢了皇位。在安禄山死后,他的部下史思明又继续造反,直到763年的时候,安史之乱才告一段落,但是唐朝也从此由盛衰。

  以上便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简要过程,整体看下来大致可以总结为:唐玄宗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并让他管理唐帝国三大军区,最后安禄山野心膨胀,便起兵叛乱,最后使唐帝国由盛转衰。这一切看似都那么的严谨,但是话说回来,既然胡人将领靠不住,为何唐玄宗还要重用安禄山呢?重用就算了,为何还要给他三个军区呢?要知道,当时唐帝国的边境军区不过只有四个!

  实际上,这还得从唐朝自开创以来的军事制度说起!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就开始重用“番将”。但不同的是,唐太宗所用的番将都是部落的酋长,他们所统领的也基本上都是其本部落,简言之就是给已经有军事实力的酋长们一个番将的名头罢了。但是玄宗就不一样了,他所用的番将是“寒族胡人”,所谓寒族,实际上就是指那种出生低微的人。但这些番将所统属的却是不同的部落。这表面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里面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唐太宗时期之所以起用番将,是因为当时府兵的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而太宗时期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大多依赖番将及其部落的帮助。此外,太宗还兼具了汉人皇帝及草原英雄的特质于一身,与大多数重要的突厥首领建立了个人联系。说到底,他熟知草原逻辑和中原逻辑,并对其运用到出神入化之境地。

  而也正是凭借着这样极为优秀的品质和遵循这一逻辑,才使得他在将突厥帝国击溃之后,又将突厥部落组织并入唐朝政府机构中,而这些突厥的首领摇身一变便成了大唐帝国的官员。所以突厥人都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突厥人是因为尊太宗为“天可汗”而接受了这种官员的身份,而不是因为尊其为皇帝才接受的。当然了,他们与中原式官僚体系里面的官员也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他们对太宗这样的身份认同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太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草原视野,是长期与鲜卑游牧军人打交道的结果。但是从高宗皇帝开始后的皇帝,都不具有这样一种战争经验,更不具有草原英雄的人格。并且,唐帝国定都长安,虽然有着遥制关东的考虑,但是这毕竟也远离了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区,从而再无法获得治理草原所需要的知识了。所以,到了高宗后期,突厥各部落基本上就已经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了独立的帝国。唐帝国也从原来的“二元帝国”,逐渐变成了“一元帝国”。

  以上就是唐玄宗时期任用番将的时代背景。

  所以综合来看的话,唐玄宗是为了抗衡关陇军事贵族,又为了免除身为部落酋长的番将形成独立的王国,所以才重用了在中原没有根基,在草原身份不高的人。于是这就使得东北军镇的安禄山、西北军镇的哥舒翰等人有了升迁的机会

  此外,在当时关陇集团原本已经融合胡汉官员体制,基本上都有出将入相的本事,但是宰相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之位,想方设法阻止这种人进入朝廷出任宰相,于是便上书玄宗曰:

  “文土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选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李林甫这番话刚好与玄宗的意图一拍即合。但是玄宗并不知道,即便安禄山是寒族胡人,但这也并不就意味着会有与中原寒族同样的政治逻辑。要知道,中原逻辑和草原逻辑是大不一样的。

  唐玄宗试图用西北军镇来制衡东北军镇,但对军镇内部的政治逻辑却又完全搞不清楚,于是便只能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将领个人的忠诚度上。但凡一个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非常的危险的。唐玄宗丧失了草原视野,最终给帝国和自身造成大祸。

  玄宗草原视野的丧失,这就意味着大唐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兼容中原草原的世界型帝国,却并未获得相应的精神自觉,因此,世界帝国在精神层面的坍塌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在纯力量方面,同样也在帝国视野方面。(参考-《枢纽》)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主要是因为他出身寒族,无法像部落酋长一样形成独立于朝廷的力量,令其统帅多个胡人部落。但是这样一来,便使得安禄山可以借助朝廷所任命的节度使职位,获得正当性,而其又能依照草原的传统,将其统领的某些契丹人,同罗人等一一联系起来,进而整合成了属于自己的胡人大军。而他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已经完全在丧失草原视野的唐玄宗的政治想象之外了。最终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则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