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拓跋焘发现了拓跋晃的阴谋,大为恼火,开始清除拓跋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刘宋之间的这场大战,是一场双输的战争,也引发了两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刘宋方面,让太子刘劭与宋文帝最亲信的大臣江湛剑拔弩张,势同水火,表面上是太子刘劭与江湛之间的矛盾,其实却是宋文帝与太子刘劭之间的矛盾宋文帝为使两人和解,让刘劭的长子刘伟之聘江湛的第三女为妻。无独有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自己的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也凸显了出来。接下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北魏内部的矛盾吧。
回到平城的拓跋焘很快就发现了拓跋晃的种种不法行为,他大为恼火,开始计划清除拓跋晃集团。五月十九日,北魏宣布大赦,这自然是拓跋焘在试图缓和国内矛盾,消除宋魏大战后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他的心中,清除拓跋晃一党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魏书·天象志》记载:“六月,帝纳宗爱之言,皇太子以强死。”“强”,是强壮的意思,也是实力坐大的隐晦表示。拓跋晃私自扩充东宫军队,已经超出了拓跋焘的容忍范围,他下令进行大规模的调查,这让拓跋晃非常恐惧,于是,他开始密谋发动政变,而他的这一政变阴谋却被拓跋焘发现。
六月九日,拓跋焘又宣布将太平真君改为正平,同日,他下令将宗室略阳王拓跋羯儿、高凉王拓跋那同时赐死。接着,他又命令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人重新修订法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定下了三百九十一条。拓跋羯儿和拓跋那的死,肯定与拓跋晃的阴谋有关也是拓跋焘处理拓跋晃一党的开始,而拓跋焘下令修订法律,也许也与此有关。《魏书》记载,拓跋晃死于六月十五日,但这并不代表着拓跋晃就是这一天被逮捕的,相反,逮捕拓跋晃也许就在诛杀拓跋羯儿和拓跋那同日甚至之前。按照南方史书的记载,拓跋焘假装驾崩,让亲信将拓跋晃骗来,逮捕,装到铁笼之中,并鞭打三百下,然后杀死。
与拓跋晃一起被处死的还有大量东宫的官属,据《魏书·卢鲁元传》记载,“少子内,给侍东宫,恭宗深昵之,常与卧起同衣。父子有宠两宫,势倾天下。内性宽厚,有父风,而恭顺不及。正平初,宫臣伏诛,世祖以鲁元故,唯杀内而厚抚其兄弟。”卢鲁元是拓跋焘的亲信旧臣,卢鲁元的小儿子卢内因与拓跋晃关系密切,也在这次事变中被杀,拓跋焘只是考虑到卢鲁元的缘故,才没有株连卢内的其他兄弟。拓跋晃于六月十五日被杀,三天后,拓跋焘命令张黎为兼太尉、窦谨为兼司徒,前往太子宫给其加谥号为景穆,第五天就将他埋葬在云中金陵。
拓跋晃被杀后,高允很长时间都没有进见,一次,拓跋焘召见高允,高允一进门,就悲不自胜,泪流满面,拓跋焘见此情形,也流下了眼泪,让人将高允扶出。拓跋焘身边的人私下相互说道:“高允无故悲泣,让陛下伤心,是怎么回事?”拓跋焘听说后,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高允悲伤的原因吗?崔浩被杀时,高允理应被处死,东宫苦苦劝谏,才被免死,如今,东宫已死,高允因此见到朕悲伤。”
据《资治通鉴》记载,稍后,拓跋焘知道拓跋晃并没有罪过,心中非常懊悔。至于拓跋焘是否真的后悔过,只有天知道!我们知道,崔浩是北魏汉族士大夫的代表,而拓跋晃则是北魏鲜卑贵族的代表,二人可以说是拓跋焘的左膀右臂,在短短的两年里,拓跋焘相继诛杀了崔浩和拓跋晃,如今,他还能依靠谁呢?正如他曾经懊悔过诛杀崔浩一样,大约他也会后悔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太子吧?在诛杀崔浩和拓跋晃的同时,拓跋焘是否想到他也击垮了自己?
诛杀拓跋晃之后,拓跋焘还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分别于七月和十月,前去阴山行宫;二是于十月派遣使者前往刘宋请和;三是在十二月,改封拓跋晃之子拓跋浚为高阳王,不久,又认为拓跋浚是嫡长孙,不应为藩王,又撤销了任命;同时,拓跋焘改封第三子秦王拓跋翰为东平王,第四子燕王拓跋谭为临淮王,第五子楚王拓跋建为广阳王,第六子吴王拓跋余为南安王。《资治通鉴》称,这一年拓跋浚四岁,深得拓跋焘的喜爱等,但《魏书》明确记载拓跋浚生于太平真君元年,即公元440年,《资治通鉴》记载是错误的;另外,在皇太子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摇摆:他将自己喜爱的时年十二岁的拓跋浚封为高阳王,但紧接着,又撤销了封号。
理由似乎冠冕堂皇,说拓跋浚是嫡长孙,不应位列藩王,然而这个理由是十分勉强的,拓跋浚很小的时候,就因其父皇太子的特殊地位而被称为嫡皇孙,如果拓跋焘意欲册立拓跋浚为嗣君的话,可以直接册立其为皇太孙,而不用这样做。从一般情理推断,杀其父而立其子,拓跋焘内心肯定不会册立拓跋浚为嗣君,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掩盖拓跋晃不正常死亡的真相,同时,也是将拓跋浚排斥出权力核心的一项举措:因为,除了过去人们曾经称呼的嫡皇孙外,拓跋浚既不是皇太孙,又不是王爷似乎已经与未来的王位无缘了一但是,拓跋焘还没有急于确定继承人。然而,时间不等人,虽然拓跋焘挪过了卯年,但紧接着到第二年,即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年初,拓跋焘就死去了!
对于拓跋焘的死,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宋书》和佛教书籍上称拓跋焘是病死的,这也许是南方史家根据错误传闻误记,而未采信谋杀一说。二是谋杀。《资治通鉴》和《魏书》是这样说的,但二者稍有不同的是《资治通鉴》称,拓跋焘后来发现拓跋晃并没有罪,非常懊悔,而《魏书》则只是说拓跋焘追思儿子。凶手就是在拓跋晃之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宦官宗爱,他担心为拓跋焘所杀,为了自保,开始密谋要杀死拓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