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四面出击频年徭役重,为什么没有重蹈秦国的覆辙

日期:2023-11-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汉武帝时期四面出击频年徭役重,为什么没有重蹈秦国的覆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记载着古人行事的二十四史中,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帝王的形象。但是在历史上,并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够被称为杰出的帝王,因此我们在不断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是会从文治与武功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位君主。并且,在衡量后世诸多帝王的时候,我们也总是会用到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便是比肩秦皇汉武。由此可见,秦皇汉武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代帝王文治武功的标准。秦始皇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自然不必多说。后世汉武帝能够达到秦始皇的高度,则也在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历史上汉武帝在位时期,整个华夏文明被推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这是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期整个汉王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西有西域,东临黄海,占据朝鲜半岛设立乐浪四郡。同时,汉武帝在位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大力度的出击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尤其是在西域车师国,汉匈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拉锯战,这便是历史上的“五争车师”当然,“五争车师”仅是汉匈鏖战的一个缩影而已。可见,汉武帝在位时期的汉朝可以说是四面出击,徭役之重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可即便如此汉朝却并没有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汉武帝时期四面出击没有招致灭亡,同汉武帝在位时期,局势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君主的统治已历数代,这段时期因为西汉王朝崇尚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以至于,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期,汉朝已经民殷国富。这样的情况,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来汉武帝对外的扩张政策,获得了巨大的财力支撑。再者,此前不断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朝内部的局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反观秦国则有很大的不同,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在频繁出击的同时,使得秦国的民间矛盾达到了一个危险值。这是因为,秦朝初立,当时大量的世界级工程都投入了建设。虽然,诸如长城、秦直道这样的工程虽然利在千秋。可是,在这些工程的背后,却是民生凋敝的惨痛事实。并且,秦始皇历次东巡的消耗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显然,刚刚结束战乱的天下,并没有能力承受如此频繁的劳役。

  当然,以上的观点更类似于《过秦论》的中的观点。可实际上,秦汉能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秦国所以覆灭,繁重的劳役仅是一个表象而已。秦国做到二世而亡,同自身基础的牢固有很大的关系。纵观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我们便能发现,这场大乱局的主要人物陈胜、项梁、项羽等等,近乎全部都是六国的旧贵族。而在秦末占据关东各地自立为王的人,也近乎都是此前六国王室的后裔。这样我们便不难发现,秦国在建立后根基尚不稳定,六国故地反对者大有人在。而繁重的劳役则起到了一个催化的作用。

  反观,汉朝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汉武帝之前发生的“七国之乱”,便是各地诸侯封王,同汉王朝最为直接的一次交锋。在这次矛盾爆发之后,随着“推恩令”的颁布,汉王朝的内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状态。并且,伴随着武帝时期的盐铁、独尊儒术等政策的辅助,使得西汉王朝的内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而到了武帝后期矛盾开始露出端倪的时候,武帝则又旋即发布《轮台诏》。这对于汉王朝的稳定来说,都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历史就是这样,同样是四处出击,秦朝与汉朝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样子。相对于秦朝来说,汉武帝时期的汉朝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既体现在西汉早期的休养生息上,同时也体现在了西汉内部的稳定上。以至于,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了“虽远必诛”的汉朝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