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为何满清官员宁死都不去宁古塔,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中,出现了两位优秀的皇帝,分别是乾隆帝和康熙帝。现如今看来,两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缔造了康乾盛世,这样的盛世在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不过在乾隆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文字狱。
文字狱的出现,让汉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在清朝时期,很多官员犯了错误,都会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知名度比较低,它就是“宁古塔”,首先宁古塔不是一个“塔”,只是一个地名,其次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之一。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也是一个地名。这个地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满清没有入关之前,宁古塔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这个地方作为后金的边境地区,会派重兵把守。清朝建立之后,这里仍然是边境地区。
不过此时宁古塔就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现如今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回朝。”由此看来,后金入关之后,宁古塔就成为了惩戒犯人的地方。不过这个地方,很多官员是宁死不去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将罪犯流放,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只不过到了清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完善了罪犯流放的制度,包括流放的地点、时间等等。大清律制定后,罪犯的流放变得更为详细,大清律主要是规定了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这一点要比其它朝代都完善。
《大清律例》中记载了“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由此可以看出,强盗被抓之后,就会发配到宁古塔。到了宁古塔,想要回来的话,机会渺茫,要知道宁古塔这个地方,可以说鸟不拉屎。
发配宁古塔,不仅仅是罪犯,还有旗人和朝廷官员。顺治年间,朝廷流放的罪犯地点大多数在黑龙江一带,假如是朝廷的官员,肯定是会发配到宁古塔,这样朝廷的犯人,肯定是不会被发配到其它地区的。这样的犯人都是朝廷重视的。
清朝时期,大部分犯人都分配到了黑龙江地区。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经过发展之后,又到了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最后犯人就集中在了宁古塔地区。那没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清朝官员宁死不去宁古塔呢?
作为满清的发源地,宁古塔在当时是非常落后的,这里的人文环境是非常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官员被发配到宁古塔,大部分人朝廷官员都选择了自杀。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三,这三点原因都是影响非常大的,否则官员也不会自杀。
第一点原因就是宁古塔地处偏远地区,气候恶劣,人烟荒芜,除了宁古塔附近有些人,其他地方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在这里,最终的结局不是饿死,就是被猛兽吃了,生还的几率非常渺茫。第二就是宁古塔当地的苦寒是人们受不了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冬天。
在宁古塔地区,除了让犯人们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过,还要忍饥挨饿当牛做马被“披甲人”奴役。最后一点原因就是犯人在宁古塔服苦役,这时候的犯人面对自己,肯定是非常难受的。在宁古塔每天都要面临高强度的劳作,同时在这里吃不饱穿不暖,那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到了这里,肯定是不习惯的,因此这些犯人宁死也不去宁古塔。
清朝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曾记载了:“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清朝学者吴兆骞在宁古塔被关押了二十多年,不过身为清朝学者,吴兆骞与其他人不一样,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吴兆骞写了近千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