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唐代有四位著名宰相被称为四大贤相,其中包括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璟。
“房谋杜断”人尽皆知,贞观之治是唐王朝最强大的巅峰时刻。姚崇任宰相期间,兴利除弊、选任人才、整治吏治、抑制权贵,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被称为“救时宰相”。
宋璟是姚崇的继任者,能与这三人并称,自然有其突出的功绩。一生之中,宋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直谏李隆基取得一定效果,维持了开元初期政治经济治理的成果;二是治理恶钱,虽然以失败告终,却虽败犹荣。
【武则天时期的宋璟,得罪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直谏这件事情,宋璟从武则天时期就开始了。
宋璟弱冠之年以进士出仕,这时已经是唐高宗李治后期,掌握唐王朝命脉的是那位未来的一代女皇。宋璟是又有能力、又会做官的人,先后任县尉、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御史中丞等官职,不到二十年,就从一个低级官吏做到正五品上的高官。
这段时间宋璟“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有能力、讲原则,武则天也不是糊涂人,只要不对武则天地位造成威胁,武则天还是愿意用这样的人的。
宋璟在武则天时期最出彩的事情是和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作对。
当时宋璟已经是专门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了,一次有人告发张易之谋反,宋璟就在朝堂之上上奏要彻查此案。但武则天要保张易之,就说张易之已经向自己解释此事了,不用治罪。宋璟说张易之的行为涉及谋反,按国法必须要查明,对此宋璟很是坚决,甚至说出“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武则天当时就“不悦”,心想我这个老太婆好不容易喜欢这两块小鲜肉,他们调皮一点儿又怎么了,他们只是两个孩子,至于你宋璟拿自己前途、性命和这俩人死磕么?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心里话拿不到台面上说,这种破坏国家律法权威性的事情,武则天初期经常做,但后期手段温和了许多,毕竟地位稳固了,除非万不得已不会采取过激手段,就同意了宋璟的要求,把张易之等人交给宋璟查办。
但宋璟刚把人犯带到正要审问,武则天的特赦就来了,宋璟只得放人。武则天可以不讲规矩,但宋璟作为臣子还是要守规矩的。之后,武则天让张易之私下拜访宋璟缓和关系,宋璟拒而不见,说“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旧唐书》)
在武则天时期,权倾朝野的张易之兄弟对宋璟是又恨又怕,多次想找宋璟的麻烦,宋璟能保住脑袋,实属幸运。
【李显、李旦时期的宋璟,得罪了武三思、太平公主】
宋璟在武则天时期能够毫发无损,却在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时期两次被排挤出长安。
唐中宗时期,宋璟当时任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内供奉,并很快升任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神龙革命前后,虽然史书没有记录,但说明宋璟站队正确,且与张柬之等人并非一党,否则李显不会如此重用宋璟。
宋璟也不是武三思一党。武三思要陷害某人,李显当时对武三思言听计从,就专门下旨要杀掉这个人。宋璟上奏,要求按国家律法审理、判决,此人于是免掉死罪,被流配岭南。武三思并未放过此人,派人到岭南弄死了这个人。
武三思觉得宋璟这块挡路的石头碍事,就把宋璟排挤出长安,先后在贝州、杭州、相州任刺史,“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
唐睿宗当上皇帝后,把宋璟调回长安任吏部尚书,并进入宰相班子,真正成为朝廷重臣。但宋璟又因为反对太平公主干政,上奏请太平公主离开长安到洛阳居住。于是,宋璟第二次被贬官离开长安,在地方上漂泊了数年。
这段时间宋璟经历非常丰富,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初期回长安,先后历任楚、魏、兖、冀四州刺史,幽州都督兼御史大夫,国子祭酒兼东都留守,京兆尹、御史大夫,又是睦州刺史,转广州都督。在广州,宋璟教授百姓烧瓦盖房,取代了原来的竹草房屋,百姓得以避免火灾蔓延的祸患,对宋璟很是感激。
宋璟各地任职时间都不长,由于为人宽厚、爱民恤物,得到了“有脚阳春”的雅号,就是形容像长了脚的春天一样,到处带来了温暖。
【李隆基时期的宋璟,只得罪了李隆基一个人】
在李隆基期间,宋璟被召回长安,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侍中,第二次进入宰相班子,爵位也被封为广平郡公。
这段时间,史书上对宋璟的记录大多是直谏敢言,包括李隆基子女封号问题,李隆基岳父(王皇后之父)下葬规格问题,都及时劝阻了李隆基。有宋璟在,李隆基想追求享受、奢侈浪费难度较大。
当时的李隆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对宋璟说:“朕每事常欲正身以成纲纪,至于妻子,情岂有私?然人所难言,亦在于此。卿等乃能再三坚执,成朕美事,足使万代之后,光扬我史策。”并对宋璟等人大加赏赐。(《旧唐书》)
之后宋璟接替姚崇任第一宰相之后,仍然在直谏李隆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让皇帝得到一定的约束,维持了开元初期的政治清明,就足以奠定宋璟名臣地位了。
这时的李隆基还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宋璟刚好起到了这个作用,让那个天宝年间刚愎自用、沉迷享受的李隆基晚出现了几年。
宋璟做事对事不对人,尤其是位高权重之后,除了皇帝李隆之外,其他人也没有被宋璟得罪的资格。因此,在李隆基时期,没有人能够说宋璟的坏话。
而随着开元盛世的出现,李隆基对宋璟越来越反感,他的任何过错都会被宋璟指出,而真正能虚心纳谏的帝王历史上没有几个。包括当年李世民也曾经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李隆基必定也有过让宋璟闭嘴的想法。
安史之乱时,李隆基逃到蜀中,一次与身边人点评朝廷重臣,说到姚崇,评价是“贼不足灭”,姚崇办事能力极强,平定安史之乱不在话下;说到宋璟,就说“彼卖直以取名耳”,宋璟做事能力不如姚崇,又让李隆基很不舒服,就留下这么一个评价,这是李隆基的心里话。
但之后说到李林甫,李隆基评价“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结果被人一句“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李隆基哑口无言。(《新唐书》)
李隆基是有识人之明的,他清楚的了解所有身边重臣的优缺点。但其本质是个追求享受的多疑帝王,并非心胸宽广的正人君子,这才既能听从宋璟的劝谏,又对宋璟有所怀疑,认为宋璟是为了身后名声而沽名钓誉。
宋璟历经四朝,怼了四个皇帝,也以直言敢谏名垂千古,遇到李隆基这么个小人心态的皇帝也没有办法。与之相反,遇到宋璟,是李隆基的幸运。
【迎难而上的宋璟是一位真正的勇士,治理恶钱虽败犹荣】
与直言敢谏相比,宋璟更令人钦佩的一点,反而是他人生中的失败。
宋璟的敌人是恶钱,终唐王朝289年一直没能解决。不仅如此,恶钱问题自秦汉之际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仍然存在。这个敌人,几乎是不可能被战胜。
恶钱,是对市场上流行的私铸劣币的统称。中国古代以铜钱为货币之后,由于人心的贪婪,私铸铜钱的情况屡禁不绝。大量掺杂了铅、锡的劣币在市场上流行,底层普通百姓是铜钱这种小额货币的主要使用者,出售货物的时候恶钱当好钱用,购买货物的时候恶钱却贬值,好钱兑换恶钱的比例有时高达一比五,如此一出一入,对底层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尤其严重。
唐代恶钱流行始于唐高宗李治时期,到武则天时期已经非常严重。李治和武则天也曾多次试图禁止,但都未取得成效。武则天后期,“盗铸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涛险峻,人迹罕到,州县莫能禁约。”(《旧唐书》)
宋璟接替姚崇任宰相的三年二个月期间,就进行了四次恶钱治理行动,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虽然没能取得成功,但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恶钱的流通。
开元五年,宋璟首次上奏“一切禁断恶钱”,但仅凭一纸命令并无效果,需要更好的办法;
开元六年正月,宋璟第二次向恶钱开刀。由于采取了没收恶钱的方式,普通百姓和小商户利益受到影响,物价动摇,商业交易停止。宋璟从国库中拿出五万贯铜钱,平价收购市面上的物资,平抑物价、增加铜钱流通量。但明显这次宋璟准备的铜钱不够多,此次禁绝恶钱行动再次失败。
开元七年二月,屡败屡战的宋璟第三次治理恶钱。这一次宋璟改变了做法,准备了十万石粮食用来换取百姓手中的恶钱,收回的恶钱直接销毁。按开元年间的粮价,斗米三四文钱,十万石粮食相当于三四百万钱,不过三四千贯铜钱,比上一年少得多。
但与上一次有明显不同的,这次对恶钱不是没收,而是用粮食与百姓交换,由行政命令方式改为经济手段。具体效果仍然未知,但想必在长安和洛阳能有一定的效果,老百姓利益没有受到影响,自然就不会反对这次治理行动。
开元八年正月,宋璟准备在恶钱泛滥的江淮地区开展治理行动,就委派监察御史赶赴江淮。但此次治理行动用人不当、策略不明,不但没有延续之前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而加强了对普通百姓的惩罚,造成“怨嗟盈路”。
连续四年治理恶钱的行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又造成民怨沸腾,李隆基免了宋璟的宰相职位,保留待遇,实职变虚职。
治理恶钱受到影响最大的,除了那些恶钱私铸者之外,就是权贵阶层和富商大户了。他们即使不是私铸者,也可以向私铸者低价购买恶钱,再用这些恶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一入一出,能够获得数倍的利润。人心的贪婪是无止境的,这些大唐的开创者、有功之臣以及他们的后人们,都是大唐统治的既得利益者,却成了挖大唐墙角最积极的一批人。从古到今,这种情况从无改变。
宋璟的行动基本上得罪了整个大唐权贵阶层,一旦治理行动在整个大唐取得成功,将减缓他们攫取财富的速度,这是他们不愿意承受的。所以,被罢相反而是个好结局,否则宋璟再坚持下去,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两说。李隆基罢免宋璟,并非是治理恶钱不成功,而是各方压力使得李隆基放弃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这也是李隆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毛病又犯了。
开元年间是有条件解决恶钱问题的,首先是打击私铸,可以通过严查运输渠道和大量持有的方式来把恶钱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分区域治理,把治理效果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其次是用经济手段收回普通百姓手中恶钱,不影响普通百姓的利益;第三是严格禁止恶钱在市面流通。坚持若干年,必有成效。
这也看出宋璟在治国方面能力不如姚崇,要打一场攻坚战,仅有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要比恶人更狡猾才能对付恶人。另外不可否认的是,治理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宋璟罢相之后,接任者放宽了对恶钱的限制,“恶钱复行矣”。
宋璟,未必不知道自己失败的下场,但他敢于迎难而上挑战这个难题,虽败犹荣。大唐盛世,有宋璟的一份功劳,仅凭此一事,就当得起伟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