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巨额盘缠怎么来 寒门学子的钱是从何而来的

日期:2023-12-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书生进京赶考的巨额盘缠怎么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国的文明史如星河一般璀璨,其中就包括古代让西方顶礼膜拜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科举制萌芽与隋文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此后的1300年间一直被历代王朝所沿用。科举制的出现,摧毁了自先秦就存在的世家大族把持官职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也一去不复返。科举制给所有人都提供了做官和变更阶层的渠道,所以古代的年轻人无不以读书、考试、做官为己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无人能够抵御,所以古人发出了“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的感慨。但是古代也出现不少如范进这一类,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的人要知道古代科举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其中童试一般离家乡不会太远,乡试则是在州府一级的大城市中举行,会试、殿试则更加遥远,是在都城里举办。

  因为清朝时间离得最近,所以我们不妨以清朝为例。首都在北京,广东的考生几乎是隔了“十万八千里”,他们怎么去参加考试、又怎么解决这路上的开销?要知道那个时候是没有飞机高铁的,即便是坐马车,没有个把月也是休想到达目的地。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可以提前在网上订好了酒店,在考试前一天到达就行。那个时候需要在路上住好久,衣食住行各种各样的花销加起来就多了去了。如果是富贵人家也就罢了,寒门学子怎么花销得起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能够前往北京参加的考试,最低也是会试。为了避免寒门学子因为没有路费而弃考,历代王朝都会给予考生一定的补助。以清代为例,近一点的省份如河北可以拿到4两银子,安徽的考生离得远可以拿到20两,广东、海南等地的考生则可以拿到30两之多,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在2万元以上!事实上,但凡是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一路上是不需要什么花销的,因为朝廷出面帮助考生食宿全免!

  怎么样区分考生和非考生呢?朝廷为考生每人都安排了专车,称为“公车”,晚清康有为、梁启超等考生发起的上书,也是因此而得名为“公车上书”的。公车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辆车,礼部会特制一面小黄旗,上书“礼部会试”字样。看完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古代的考生很舒服,福利很好?事实上考生的福利还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公车路过沿途关卡都是免检的,所以他们也是中国最早的“代购”。

  因为身份特殊,土匪强盗看见了公车,也是万万不敢劫道的。否则上头追究下来,地方各级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一定会尽全力剿匪。除了经济保障和安全保障,一旦具备进京会试的资格,原本贫寒的家庭也能够立马富裕。身为未来的官员,地方上的地主富绅为了拉拢巴结,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可能连宝贝女儿都能送上门,为的就是和这群未来官员搞好关系。有着这么多的福利和好处,即便是寒门学子,一旦过了乡试,就不可能再贫寒了。

  这么好的福利和待遇,想必许多人都希望“穿越”回去当考生吧。根据统计,清代的童试通过率仅仅2%而已!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国2018年985高校的录取率,在这个水平以下的省份数量,达到了17个之多换句话说就是,清代考中童生的概率,和今天考中985的概率是差不多的!过了童试才仅仅是入了门而已。如果想通过会试,可以去浙江省体验一把考清华北大的感觉,因为二者的“录取率”差不多,都只有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