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赤眉军

日期:2023-12-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赤眉军于天凤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随著赤眉军的发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约十万军队进攻赤眉军,惨遭挫败,赤眉军发展到十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刘玄已即位并攻入长安,赤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并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识字,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

  赤眉军入长安时,因常年的战乱已导致当地残破,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随后被刘秀派将领冯异击败,遇大雪损失惨重,赤眉军遂决定离开关中,27年在崤底(今河南渑池县礼庄寨)再被冯异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

  樊崇,琅琊灵门人(今莒之北境),出身贫寒家庭,是个朴实、勇敢的农民。他身高力大,见义勇为,好抱不平,穷苦农民都很喜欢他,愿和他一起共事。

  莒州本是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但也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最残酷的地方,特别到了西汉末年,封建社会矛盾激化,不但被剥削阶级压迫得无法生活下去,连剥削阶级也不能维持他的统治了。王莽篡汉复古"改制″的失败,使严重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压在人民身上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比以前更加沉重。同时统治阶级滥用刑罚,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樊崇在家乡活不下去,就到莒州雇给人家扎活,想以此摆脱饥饿。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更加残酷地向农民勒粮逼税。扎活的樊崇为了活下去,就伙同一起的穷人和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于公元18年(新莽天凤五年),在莒州起义。这是继海曲(日照)吕母起义之后,又一次在莒州举起了义旗。

  琅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众百余人,转战到太山,自号三老。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强盗们认为樊崇勇猛,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万余人。樊崇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合起来达数万人,都引兵归樊崇。一起回攻莒县,攻不下,转掠到姑幕县,因而击王莽探汤侯田况,大胜,杀万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回到太山,驻扎南城县,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来队伍渐渐扩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其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发动进攻。樊崇等准备迎战,但耽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赤眉军纪律严明。史书上称"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吏",相互间称"巨人"。赤眉军以泰山作根据地,在青、徐二州间来回打击官府,抢粮救灾。各地均有富翁,存粮如山。周围百姓,因连年干旱和蝗虫灾害,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饥饿的人民四处流离,死者无数。樊崇看到面黄肌瘦的老百姓和沿途饿死的民众,伤心流泪,他下令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击贪官污吏,抢粮救灾。当地刺吏、郡守不能治,逃之夭夭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大将景尚率领一队官兵来剿樊崇领导的起义大军。赤眉军和官军大战一年多,打了大胜仗,把景尚杀死。王莽大怒,又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赶来镇压赤眉军。赤眉军作战勇敢,又深得百姓拥护,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大战一场,樊崇一枪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夺路逃命,廉丹被赤眉军首领之一董宪杀死,官军溃败。经过这场大战,赤眉军更加壮大了,发展成十多万人的武装。

  东汉政权建立以后,面临的大敌之一是赤眉军的建世政权。当刘秀派吴汉围攻洛阳时,赤眉军也已攻入更始政权的都城长安,更始帝刘玄出逃在外。

  此时刘秀虽然据有河北,但在广大的东方和南方,农民起义军余部和地方割据势力仍为数众多,更始政权在这些地区也有很强的势力。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武装力量相比,刘秀只不过才占据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其实力也不足以与号称百万之众的赤眉军展开最后决战。基于这一情形,刘秀在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同时,没有立即同赤眉军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而是立即发布诏书,封刘玄为 淮阳王 ,并声称 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这样,刘秀便将原来倾向于刘玄更始政权的地主豪强势力,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了,也为赤眉军进入长安后制造了重重困难。果然,长安周围的地主武装都对赤眉军的建世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 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甚至图谋劫出更始皇帝刘玄。另一方面,刘秀还派邓禹率领二万精兵尾随赤眉军入河东郡,伺机入关。刘秀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便集中主要力量用来在长安以东构筑防线。刘秀派吴汉等人率军扫平了河北地区檀乡、五校、青犊、富平、获索等农民军;同时,遣岑彭、景丹等人向洛阳以南的河南、荆州地区推进,更始政权任命的淮阳太守暴汜、宛王刘赐、邓王王常等纷纷投降,豫西地区的众多小股农民武装也先后被削平。这样,在赤眉军据有长安的一段时间内,刘秀已完成占领从河北地区经洛阳向南到河南、荆州地区以及豫西地区一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加上原来已派邓禹占领河东,不但堵住了赤眉军东归的道路,而且形成了对长安的大半个包围圈。

  此时,赤眉军在长安城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占领首都的优势,稳定秩序,继续扩大战果,而是贪恋京师,论功行赏不休。纪律也松弛下来,甚至发展到 烧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 。由于赤眉军百万之众固守几经战乱的长安孤城,仅四个月后,建世政权便陷入了军粮严重匮乏的地步。为筹集粮草,赤眉军放弃长安,引兵向西,取道南山、鄠县,转向西北的安定、北地一带。在那里,赤眉军虽然打败了更始将军严春,终因天寒地冻,加之遇到陇西豪强隗嚣的阻击,战斗力大为削弱,只好返回长安。此时,三辅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已是 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只剩下二十余万人的赤眉军只好离开长安,出华阴,准备向东方转移。建武三年闰正月,赤眉军行至渑池崤底时,遭刘秀部将冯异伏击,被俘达八万人。

  其余十余万人南下宜阳(河南洛宁),陷入刘秀设下的包围圈中。饥寒交迫的赤眉军卒突遇伏兵,又逢大雨,措手不及,只好放下武器,向刘秀投降。

  三月,刘秀军占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