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屡打败仗其实有一个致命弱点

日期:2023-12-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北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一个辉煌朝代,风雨飘摇一百六十年,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哪个方面来看,均有许多亮点。但是,偏偏北宋的军事发展一塌糊涂。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期间,最能说明这点的现象就是:北宋没有好将军。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反驳,从太祖开国到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的大将多如牛毛,怎么能说北宋没有好将军呢?北宋大将云集,有智将有勇将,从表面上看强盛如斯,但事实呢?短短一个半世纪,燕云十六州始终没拿下,跟西夏打了几十年也没打赢,最终,被金国吞掉了半壁江山,所以,就好像宋朝根本没有卫青这种能横扫天下的好将军。

  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北宋既有钱、政治上也算说得过去、军队堪称武装到了牙齿,那么,为什么还会吃败仗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两个北宋大将的际遇,或许,从他们的故事里藏着问题的答案。

  呼延赞——后周淄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呼延琮之子。谁是宋朝第一个大将?笔者认为:唯有呼延赞堪当此名。呼延赞将尉迟敬德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还自诩“小尉迟”。呼延赞一生都以效仿尉迟敬德为目标,青出于蓝,平时的生活作风却比尉迟敬德彪悍得多。

  呼延赞痛恨辽人,就连晚上做梦都想着怎么灭辽,平时张口闭口不离“灭辽”二字,他把灭辽的志向纹在了自己的身上、坐骑的背上,甚至,还差点纹在他老婆的脸蛋上。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上了战场自然毫不含糊,呼延赞专挑硬仗打。

  之后,他在战场上每每身先士卒,辽人无不对其闻风丧胆。按理说,这样一员虎将难免会被套上“有勇无谋”的标签,呼延赞常年混迹行伍,他的智商也不低。当北汉覆灭后,宋太宗脑门一热,执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锦上添花

  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人困马乏乃兵家大忌,此时出兵无异于以劳打逸,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太宗身边的宠臣却摇唇鼓舌:“现在,若拿下幽州,就像把饼翻过来一样轻松。”

  天福三年,也就是在公元938年的时候,儿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以求得皇帝之位。此举更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所以说,收复燕云十六州果真如此轻松吗?

  做梦都想着灭辽的呼延赞此时却十分冷静,对宋太宗劝道:“此饼难翻。”可惜,宋太宗没听呼延赞的话,执意乘胜追击。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战况果然像呼延赞推测的一样,宋军没能翻动这块饼,反而被辽人击败,宋军死伤无数。

  御驾亲征的宋太宗灰头土脸地坐着驴车逃亡,差点把老命留在幽州。连一个“有勇无谋”的呼延赞都明白,打仗不是闹着玩的,怎能轻言“翻饼”?可是,整个北宋做决断的领导层好像压根不明白这一点,这样更是导致宋军吃了好多败仗。

  杨业——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杨业的一生,毁在陈家谷上。这是一桩冤案,后世评书早已说过无数遍,导致杨业身死的罪魁祸首就是军中主帅潘美。随着潘美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野史工作者们就连他的女儿都没放过,潘妃就这样成了野史中祸国殃民的妖后。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们得替潘美说句公道话:其实,杨业之死罪不在潘美,潘美顶多有“不作为”的责任,罪魁祸首其实是监军王侁。别看潘美是军队里的“一把手”,但是,在北宋的军事职权里,监军的权力比主帅更大。

  行军打仗主帅说了算,但是,若遇上战略决策这样的情况,没有监军同意,主帅无权自作主张

  那么,王侁是个什么样的监军呢?简单来说就是贪生怕死的小人。

  原本,潘美这支队伍的任务不重,就是掩护老百姓撤退而已。按照杨业的打算,只要将大军兵分记录,交叉掩护,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对于杨业的计划,本来潘美并未提出异议。偏偏此时的王侁想贪功,想着:自己坐拥几万大军,若按部就班地掩护百姓岂不错失立功机会?反正冲锋陷阵用不着自己这个监军。

  于是,他便口若悬河地对杨业一通嘲讽挖苦,逼着杨业跟辽人拼命。最让杨业觉得憋屈的还是王侁的一句话:“将军号称当世无敌,如今,却躲在阵中退缩不前,莫非杨将军有其他打算?”杨业本是北汉降将,最忌讳有人说他心怀不轨,这句话就像把杨业架在火上烤。

  所以,最后明知跟辽人拼命胜算不大,但是,杨业还是带着几千人硬着头皮上了。所以,与其说杨业殉国,倒不如说是杨业被小人逼死。生活中这种小人是可怕的,别人办事他说风凉话。放到战场上来看,这种小人堪称误国。

  一个真正的大将被几句话逼上战场,这样的北宋想打胜仗,难如登天

  在杨业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后处理参战人员时,仅将潘美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除名,隶金州”,刘文裕也被“除名,隶登州”。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