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在秦汉时期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日期:2023-12-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泰伯奔吴

  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来到还是蛮荒之地的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即句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及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泰伯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吴地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统一岭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秦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0年结束,共历时九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随即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岭南纳入了秦的版图;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

  由于岭南地形复杂,山岭崎岖,运输十分困难,监军史禄不能将粮草及时运到岭南,影响了战事(史料记载:"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于是派几万兵士凿通了今广西兴安县东面向北流入湘江的海洋河和西南面流入漓江的大溶江,使两条河相连,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顺利供应给进军岭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时得到补给。经数年战争后,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凿建成了“灵渠”以后保障了供给,才取得了征服岭南的基本胜利。经过了无比惨烈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之后,秦始皇可以说是征服了岭南,并在岭南设置了三个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秦朝为了巩固在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

  秦末汉初,百越之地相继以几个大部落为前身(东瓯部落、闽越部落及南越部落)各自建立了三个王国,即“东瓯国”(今浙江南部)、“闽越国”(今福建一带)、“南越国”(今粤港澳琼桂及越南北部)。但最终分别于公元前112-111年被汉武帝征灭,其地改为汉朝的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