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包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包拯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
包拯是朝廷中的重臣,也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他在合肥出生,在合肥长大,最后,也葬在了合肥。“杲杲清名,万古不磨”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包青天”已经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着。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在安徽合肥的一个小山村中出生了。他的父亲考中了进士后做了知县,然后,把家搬到了合肥城内。在父亲的熏陶下,包拯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并立志好好读书以考取功名。
包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然后,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的知县。年富力强的包拯金榜题名,本来是要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但是,他看父母年事已高,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好好在家中侍奉父母。五年之后,包拯的父母去世了。
他为父母守孝三年后,才离开家乡去天长县做官。包拯刚当县令没多久,便有人来县衙伸冤。告状的人说自己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偷偷割掉了,请求衙门派人审理此案。此案虽小,但是,包拯仍然认真对待。他在亲自审问了告状者后,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捣乱。
于是,他假意对告状者说:“牛的舌头没有了,你就把这头牛杀了卖钱吧。不过,你不要说是我让你杀的。”告状者听了之后惊道:“包大人,耕牛的舌头被割掉了,但牛还没有死。按照大宋的律法,杀耕牛是违法的。”
包拯向他再三说明,此举是为了破案,告状者这才半信半疑地杀了耕牛,然后,到集市上贩卖牛肉。果然不出包拯所料,偷偷割掉牛舌的人一直想要找告状者的麻烦。此时,他看到告状者竟然违反法律擅杀耕牛,马上到衙门来告状。
包拯早已等候多时,于是,一拍惊堂木,大喝道:“无耻小人,你偷偷割掉牛的舌头还不罢休,竟然还要告人家!”那人一听之后吓了一跳,以为事情已经败露,于是,将自己的罪行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出来。就这样,包拯行云流水地破获了自己经手的第一个案子。
包拯做官刚正不阿,又善于断案,很快便在北宋的官场中鹤立鸡群。当时,改革派重臣范仲淹正在朝廷中实行新政,想要裁撤冗官,广开言路。但是,北宋积弊已久,很多官员都对新政很有看法。几股势力相互碰撞,朝廷中很快形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两个群体。
保守派的王拱臣见包拯敢于直言,于是极力推举他进入中央。包拯升官后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在两派官员争斗不休时,他果断上书对范仲淹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质疑与抨击。包拯的上书有理有据,改革派一时不知如何辩驳,而保守派为包拯的加入感到欣喜万分。
在保守派的反对下,新政很快便被废掉了。正当保守派官员纷纷庆祝的时候,包拯却突然上书,建议朝廷将新政中选拔人才的措施保留。此书一出,朝野大哗,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明白包拯到底是哪头的。其实,这正是包拯耿直的体现。
在他看来,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措施就要支持,只要是不利于国家的措施就要反对。在他眼中,根本没有站队这个概念。官场之中,向来是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位高权重的官员们久经宦海沉浮,早已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但是,包拯却是一个异数。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的抨击之言也越说越多。他的一生都在弹劾其他官员,据后人统计,因他弹劾而丢官罢职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这三十个人很多都是炙手可热的高级官员,其中,甚至包括了宋仁宗的国丈。
当时,仁宗十分喜欢张贵妃。为了讨她的欢心,仁宗将她的伯父张尧佐连升四级。前几次升迁,包拯一直冷眼旁观,等到第四次的时候,他忍无可忍,于是,上书弹劾。仁宗见到包拯的上书后无动于衷,甚至,将张尧佐再次升官。仁宗此意很明显,就是要和包拯对着干。
倘若,是别的官员,看到皇帝如此行事,肯定会诚惶诚恐,不敢再言了。但是,包拯偏偏不服气,他在三天之内再次弹劾张尧佐,而且,言辞更加激烈。这次,包拯在上书中把张尧佐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是朝廷中的垃圾,是兴风作浪的魔鬼。
仁宗看到上书后默不作声,想要用冷处理的方法让此事过去。但是,包拯见仁宗想要不了了之,竟然,不依不饶地继续上书弹劾。仁宗知道包拯向来敢作敢为,但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次居然如此大胆。恼羞成怒的仁宗不直接和包拯交锋,而是下令将张尧佐升为宣徽使。
如此一来,张尧佐已经是连升五级了。仁宗就是要让包拯看看,究竟是谁说了算。包拯见状后,决定要与仁宗死磕到底。这次,他直接进宫面见皇帝,与皇帝当廷辩论。仁宗再也无法回避,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和包拯论起理来。
两人争辩到激烈之处,包拯口若悬河,吐沫星子直接喷在了仁宗脸上。仁宗虽然恼怒,但顾及自己的名声,也没法将包拯抓起来。无奈之下,他只好愤愤地拂袖而去。张贵妃见了皇帝,忙问起两人争论的结果。
仁宗见了贵妃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怒喝道:“你就知道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仁宗也深感骑虎难下,不知该如何是好。如果处置包拯,那么,自己就会受到舆论的抨击;而如果忍气吞声,自己的何在?
最后,幸好张尧佐见好就收,主动要求将自己的一些职务辞去,这才给了仁宗一个台阶下。此事过后,包拯敢于弹劾的名气已是朝野皆知。当时的官场中,将两袖清风之官称为“没包弹”,将贪污腐败之官称为“有包弹”。此事令后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包拯更加景仰了。
那么,包拯有后代吗?
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这里就有一位包拯的35代后人,叫包先良,七十多岁,一直和妻子守护者包拯宗祠,据他的说法,现如今包拯的后人多达十几万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地区,但是,这些后人要么是商人、要么是农民,似乎都没有从政的。
包先良说可能是因为家训的因素,要知道完完全全做一个清官还是很难的。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