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清朝灭亡后有没有殉国的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古人讲究尽忠取义,必要时捐生殉国,为国家利益而献出生命。殉国历来有之,危难之际常常发生,尤其是在国家将灭亡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国家将亡,臣子守君臣大义,严守不做两朝人臣的底线,于是各种自杀殉国的现象也就接连上演。
宋亡之际,上到百官之首的宰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为这个王朝尽忠尽力,甚至死难殉国。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少帝投海自尽,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更是跳海殉国,誓死不屈外辱。
元亡之际,很多上层文人士大夫选择效忠蒙古朝廷。据统计,元末进士名单中,为元朝守节殉国的近乎三分之二,也有一部分选择归隐。文人殉国之举,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灭之际,崇祯皇帝以死殉国。崇祯死后,朝廷官员自杀的达十五六七,全家自杀的也不再少数。一时间,因明亡而殉国的有上万人之多。
国家灭亡时,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不屈而死的,体现了一定的气节,也让人心生敬畏。相对于以上几个朝代,清亡之际以身殉国的则要少得多。主要有以下几例:
福州独立时,革命党人劝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松寿不为所动。后来,松寿组织了旗兵拼死抵抗。溃败后,松寿吞金自杀。
西安独立时,义军攻破满城后与西安将军文瑞发生巷战。文瑞不抵,旗兵死伤两千多人。有人劝他逃走,文瑞道“吾为统兵大员,有职守不能戡乱,重负君恩,惟有死耳!”口授遗疏后,文瑞便投井而死。
武昌起义爆发后,同样赴死的还有江西巡抚冯汝骙。冯汝骙被遣送离开南昌后,于九江服毒自尽,成为汉人官僚中为清朝殉节的第一人。
除了地方巡抚总督外,爱新觉罗氏中,如载穆、德祜等也有为大清殉国的官方记载。
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朝代,为大清殉国的则比较少见,以至于给人们无人殉国的印象。清朝灭亡后的第七个年头,梁漱溟之父梁济就曾说“中国每个朝代灭亡都有人或许多人为之殉,清亡无一人殉,这在历史上是可耻的,既然如此,我来做这件事。”不久,他便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梁济之死,你可以看作为清殉国,也可以理解为他“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以自杀来谴责民国辜负了清廷禅让的美意。
作为一个朝代,清朝存续的时间并不短(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为什么少有人为清殉国呢?原因不难理解,历来改朝皇帝,莫不是流血牺牲,以强权来强力推进。而清朝则不同,辛亥革命时,时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已经为很多人所知晓。在权力交接上,并没有过分强调武力夺取,甚至有点和平演变的味道。清亡后,王室依旧存在,而且还有特殊的礼遇。这在其他朝代并不多见。如此,人们无需尽忠取义,更无以身殉国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