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房玄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01
提起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许多人是耳熟能详。不过,对于这笔功劳,世人却多记在李世民头上。其实,在这中间,如果要是没有这个人的尽心辅佐,富强美好的贞观之治,可能就要打许多折扣。而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唐朝宰相——房玄龄。
02
房玄龄,字乔松,山东淄博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明。他的曾祖房翼,曾任后魏的镇远将军,承袭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好学不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年间的山东学者。
03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房玄龄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不仅如此,他还有精准的世事判断能力。隋文帝当国时,虽然天下宁晏,一片太平景象。但其时不足20岁的房玄龄,就已经对世事有了精到的分析。
04
有史料表明,他曾私下这样分析世事:“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虽然如此,他还是沿着科举的道路,在19岁时高中隋开皇年间的进士。
05
李渊起兵太原那一年,当其十九岁的儿子李世民进军长安,行至渭北时,驻守在隰城的长官房玄龄,虽然比李世民年长二十岁,但识世务的他却主动打开城门,将对方迎进城中。两人一聊,相见恨晚。于是,李世民便委任房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06
后来,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等战利品,只有房玄龄首先四处查访,搜寻人才,交结豪杰,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引荐到秦王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竭尽死力。
07
算起来,在李世民没有登上皇位之前,房玄龄曾在秦王府追随他十多年。在此期间,他为李笼络了一批文臣武将,著名的如虞世南、于志宁、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等统军武将。都是他为李苦心打造的人力资源库,成为李世民后来征伐统一天下,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也为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
08
面对秦王府中人才荟萃的局面,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生恐惧。于是,他们决定将李世民手下一部分人选到外地为官,以分散秦王的实力。其中,就有时任陕州总管府的长史杜如晦。李世民当时还不了解杜如晦,便答应了下来。
09
房玄龄得知后,立即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调走并不足惜,唯杜如晦不能舍。”李世民听后,如梦初醒,立即上奏高祖李渊,将杜如晦留任府中。这个杜如晦果然有王佐之才,故而有了“房谋杜断”的成语,两人都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
10
不仅能知人善任,作为宰相的房玄龄,还注重修订律令,著名的《晋书》,就是在他的监督下完成。如实说来,在贞观年间,以直谏知名,他不如魏徵、马周等;论开疆拓土,他不如李靖、李勣。但这正是房玄龄为官处事的智慧。因为其性格沉稳,善于自处,且能容人,总是把成人之美当作其为官的第一要务。
11
为相期间,他从不以功臣自居。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功绩,他就会高兴得如同自己做的一样。对人,他从不求全责备。正因为有这样宽怀待人的胸怀,天下精英才能在房玄龄的带领下,各尽所能,共襄盛世。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太宗说:“房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临终之言,其言之善,皆因房玄龄于唐太宗有盖世之功。
12
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其幕后推手就是房玄龄。此事成功后,在论功行赏时,李世民将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列功一等,进爵邢国公。对此,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便气呼呼找李世民论理。
13
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株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功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14
在总结房玄龄的功过时,唐代史官柳芳这样写道: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终于宰相之位,总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却无什么显著的政绩可寻,他的德行真是太高了。结合房的生平,可知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