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在管理模式、经济政策和文化策略方面的顶层设计都前无古人,比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文字制度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在统一的秦朝建立前,作为周的诸侯国,秦国就已经度过了五六百年的时光。在漫长的数百年间,秦国涌现出许多有作为的君主。正是他们一代一代驰而不息的开拓奋进,才有后来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和激情豪迈。
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君主,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初创秦制;秦惠文王嬴驷委任张仪连横诸侯,扩张势力;秦武王赢荡联越制楚、结好魏国;秦昭襄王嬴稷以白起为将,以范雎为相,在任五十六年,国力日盛;秦孝文王嬴柱短暂在位,如彗星流逝;庄襄王赢楚重用吕不韦,提振雄风;秦始皇嬴政更是剑指天下,完成了一统大业。
那么,他们中谁的成就更大呢?
我们先来看看秦孝公,他二十一岁继位国君的时候,秦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弱肉强食是历史发展的铁律,秦国弱小,列国利爪不由分说地伸了过来。其中,魏国抢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多次引军征讨,结果是空留一腔悲愤。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实现父亲的遗愿。面对诸侯觊觎秦国的严峻形势,孝公一方面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进取,厉兵秣马。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招才引智的关键,这种情况下,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他带来了法家思想以及一系列政治主张。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犹如一枚特立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开花。商鞅的主张让秦孝公耳目一新,他力排众议,向旧体制开刀。废井田、劝农桑、整风纪、奖军功,商鞅设计了秦国改革的路线图,秦国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风气逐步好转。“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秦孝公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前352年,他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带领秦军进攻魏国,收复失地,占领了魏国的故都安邑,攻克战略要地固阳。魏国往日的风采黯然失色,从此走向了下坡路。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商鞅游说魏惠王称王,提议他出征齐、楚、韩、赵等国,重新构建霸业。
路人皆知商鞅意,唯有魏王在鼓中。魏惠王很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僭越礼制,执意称王。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侯们十分愤怒,魏国很快成为孤家寡人,国势渐衰。
商鞅一计,让秦国取得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以后的扬帆起航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去世,儿子嬴驷继位(秦惠文王)。因为从前和商鞅结下了仇怨,秦惠文王车裂商鞅。虽然强秦的改革者从此消失了,但秦惠文王却继续沿着商鞅的线路图前行。秦,一直走在强盛的路上。
收复河西、建立据点、攻灭蜀国,秦惠文王一路杀伐,夺取了长江上游地区后,派遣张仪出使楚国,离间齐楚,交好齐国,趁机击败楚国、占领义渠,不断开疆拓土。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赢荡(武王)继位。靠嘴皮子吃饭的张仪被驱逐出秦的江湖。而商鞅改革的成果一直呈现着亮色。虽然秦武王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但是秦的筋骨依旧坚韧。
秦武王意外死亡后,弟弟嬴稷(昭襄王)继位,母亲宣太后成为操盘手。这时候,宰相魏冉举荐白起为将。白起统兵出征,齐、楚大败,秦军如日中天。
在经过四十多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宣太后、魏冉被秦昭襄王剥夺了权力,范雎为相。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范雎的好日子来了,白起的苦日子到了——被赐死。前256年,昭襄王消灭东周后,魏国成为秦的属国。在位五十六年后,七十五岁的秦昭襄王去世,嬴柱(秦孝文王)继位。嬴柱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秦王(上位三天去世),他的儿子赢楚(庄襄王)继位。
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注定是一个过渡式人物。他去世后,儿子嬴政——改变历史流向的大人物出场了。
十三岁继位的嬴政,到了二十二岁时才独立操盘。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惊雷震天。嬴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提拔李斯、尉缭等人,秦国高层班底大换血,增强了行政效能,为日后的东出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久,秦始皇派出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接连攻灭了六国,又北上讨伐匈奴、南下平定百越,秦国的疆域前所未有。他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建立集权制,世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纵观秦的这几位君王,秦始皇无疑是功勋最为卓著的。
不过,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堪称功勋卓著的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