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从未当丞相,顾雍却为相十九年,孙权是如何选择的

日期:2023-12-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曹魏黄初三年(吴黄武元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正式开国,也是孙权权力的再一次提升。当然,对于他手下的文官武将,更是一次晋升的机会。孙权此时需要一个丞相,总领万机。很多人都找来表示应该让张昭来担任吴国丞相,但孙权却表示,现在刚刚开国,事务过于繁多,现在优崇张昭并非明智之举。

  孙权决定让孙邵担任吴国第一任丞相。这位孙邵虽然看似名不见经传,但也算是“老熟人”了。他和孙权并没有亲戚关系,早年间在孔融手下工作,曾被孔融大加赞赏。后来又投靠了刘繇,最终效力东吴。在现有残缺的史料中,他在孙策去世后,孙邵一直劝谏孙权一直不要放弃对献帝上贡,通书信,此建议受到孙权采纳,并确立了对待献帝和汉室朝廷的态度。

  孙权称王封相为何孙邵“名不见经传”?从各个史料上分析,很可能孙邵和同事们关系并不好,尤其是《三国志》的重要参考资料是韦昭的《吴书》。因此大家怀疑是韦昭其党羽与孙邵曾产生矛盾导致。而韦昭一流应含张温和暨艳等人。

  黄武四年,东吴开国后第一个丞相孙邵去世,享年62岁。

  一:张昭的“硬伤”

  孙邵去世了,丞相的位置又空了。这时候群臣们又积极主动找到孙权表示该让张昭担任丞相了,但这事儿被孙权再次否决了。孙权表示,我这绝不是对张昭的吝惜,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张昭的脾气很刚烈耿直,他的建议要是没被听从,就会产生怨恨,这样对张昭没有好处。

  孙权说张昭脾气刚烈耿直,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很容易产生怨恨。其实,就是孙权已经对张昭有成见了,孙权和张昭曾经有哪些矛盾点?我们可以简单回忆一下。

  1.张昭在率军讨伐黄巾余党,攻克匡琦叛乱,平定豫章贼周凤等人之后,就渐渐不掌兵权,常在孙权左右为谋臣。而张昭在作为谋臣的时候,常常提意见并指责孙权做的不对的地方。

  2.甘宁曾建议孙权尽快讨伐黄祖,而当时在座的还有张昭,张昭不同意贸然出兵。甘宁和张昭两个急性子居然在孙权面前吵了起来,孙权掂量了一下,同意了甘宁的想法。

  3.赤壁之战,张昭主和。这一件事儿,就够张昭“够一梦的”。

  4:建安十四年张昭斥责孙权打猎,虽然张昭苦口婆心,孙权并不领情。

  5:建安十七年在曹操的授意下,曹魏方面曾发表“文章”寄给孙权并指出,孙权应该除掉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张昭。

  6:孙权为王后,曾大宴于武昌钓台,甚至让人将水洒向群臣表示必须喝醉直至落水才可停止。 张昭正襟危坐,不一会儿擅自离开会场并在车上等着。孙权呼唤张昭回来,并希望张昭消消气。回来后张昭竟然将孙权比作商纣王,孙权听后非常惭愧。

  如此有史可查的六条,孙权心中应该对这位弥辣的“老骨头”又爱又恨。

  不说孙权,如果换做是笔者我。在古代作为一个地方领导者,我希望需要群臣的时候群臣出谋划策,不需要的时候老老实实给我待着享受荣华富贵。在公共场合,能给我留面子留面子,不能给我留面子你也别怪我了。我要的是屁股下面的一把椅子,你多有功劳,也要有臣子的样子。什么君臣和睦,你为我效命,只能有“功劳”,“富有”和对我“瑟瑟发抖。”

  就像我们现在职场上,你看到自己的领导,甚至是小公司的自己的老板,一定会给领导留面子。领导开部门会时,你每次当着其他部门的人批评大领导。

  ”领导你应该好好挣钱,夜里别老蹦迪去”

  “领导,你在单位非休息时间不应该玩手机,打王者荣耀,被我发现了吧“

  “领导你怎么那么怂,对待甲方,低三下四的,影响咱们品牌效应”

  作为社会底层的笔者及我的朋友们,你老这么给领导提意见,你马上就会被调部门,被裁员了。

  二:顾雍是谁

  话说这位顾雍,喜欢三国的朋友们对他熟悉的也不太多。顾雍字元叹,是吴郡人。他的家族当时官运应该不太旺,四代内的记载只有《吴录》的一句话。顾雍的曾祖父顾奉,字季鸿,官至颍川太守。

  虽然顾是吴四姓之一,但也许当时只是家族大,而让家族正式走上高权力层次的,还是顾雍这代人。顾雍早年,有幸跟随来吴郡避难的蔡邕学习,主要学习弹琴和书法。在汉末是察举和风评的天下,有这样一段学习经历,顾雍也顺风顺水。

  根据《江表传》记载,顾雍跟随蔡邕学习的日子里,被评为“专一清静,敏而易教。”蔡邕对这个弟子非常满意,甚至对顾雍表示“卿必成致,今以吾名与卿。”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顾雍之前也许不叫顾雍,而正是此时因蔡邕的“赏赐”,改成与自己同音的名字。另外根据《吴录》的补充,顾雍表字为元叹,正是体现了蔡邕对顾雍的肯定和赞叹。

  有了蔡邕这层关系,立刻就被州郡表荐,20岁时就成为合肥长,开始在地方上摸爬滚打。他工作历经娄、曲阿、上虞等地,政绩斐然。

  建安五年,孙权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而孙权不去就任,让顾雍前去为郡丞,代理太守工作。在任上,顾雍讨伐贼寇,还百姓一片安宁,会稽郡人民因此安居乐业。数年后,被召回封为左司马。孙权称王后,陆续封顾雍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等。而顾雍火箭式上升的情况,连顾雍的家人都不清楚。

  黄武四年,孙权特意把顾雍的老母亲迎接过来。顾母到后,孙权亲自迎接,并举行了“升堂拜母”的仪式,孙权还特意召集群臣聚会。晚些时间,孙权命令太子再次对顾雍及其母亲表示庆贺。

  我们都知道,这么大动静,孙权要“搞事情”了。

  三:顾雍的“艺术”

  话说顾雍这个人,不爱说话,不会喝酒,行为举止都很得当。孙权曾经感叹“顾君一般不说话,如果说话必中。”每次宴会之时,只要顾雍在座,很多人都害怕喝多了让顾雍看见自己的丑相,因此大家喝酒都特别“拘着”。孙权发现后常表示“顾公在坐,使人不乐。”

  笔者在此加一句,只有傻子看不出来孙权如此提携顾雍的用意。未来的领导滴酒不沾,你天天烂醉如泥,的确不太合适。

  不久之后,顾雍被封为太常,进封醴陵侯。逢孙邵去世,顾雍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这丞相一当就是十九年,而在其任上,有何种艺术,陪好巨难“伺候”的孙权呢?

  1.会张嘴,会闭嘴

  顾雍在担任丞相后,选贤举能,还秉持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面对国内大小事,顾雍常常派人投入群众中去,收集百姓的建议,自己甄选后列出解决方案呈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纳顾雍的建议,顾雍会高调表示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如果不被采纳,顾雍也会非常低调,闭口不再谈此事,不像张昭那样“一言不合就开干”。

  2.能给领导面子,也能保持原则

  在朝会上,顾雍依旧寡言少语,而且对孙权毕恭毕敬,让人挑不出来毛病,但毕恭毕敬并非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张昭日常“开炮”,批评孙权现行的法律过于严格。孙权听了以后压根就没理张昭,直接扭头问顾雍怎么看此事。其实张昭“弥辣”的表达方式是与孙权的症结之一,孙权显然很不高兴。但顾雍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张昭相同,于是客观的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张昭相同。孙权听罢,这才开始讨论减轻刑罚之事。

  3. 你吃饭了没?

  这段小标题,并非为了蹭近日“李雪琴”的梗,而是孙权曾真实表达过的。孙权每次遇到疑难问题,都会派中书郎前去顾雍的家中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顾雍。而顾雍如果同意孙权的决议,就会留下中书郎在家吃饭,并将自己的建议滔滔不绝讲给中书郎。如果顾雍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吃饭了,并且直接劝中书郎“家走”。

  最终,孙权也知道如果顾雍同意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如果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因此,孙权每次等中书郎归来复命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没“?

  原理其实很简单,一是防止高层决议泄密,二是每个领导或君主都不喜欢被拒绝,当不得不被拒绝的时候,对方越隐晦低调,给自己的感觉才会越好。

  4.涉军问题和孙权态度一致

  孙权是一国之君,什么是让他又爱又忌惮的事情,答案应该是军队,尤其是边境军队的状态。

  当时边境的诸位将领,大多数都想要主动进攻敌人而获得功劳,将领们频频上书表示发起战争的好处。孙权因此咨询顾雍怎么办。顾雍表示,兵法中明确要“戒”小利,这些人请求发起战争,就是为了邀功,并非为了国家。您应该下令禁止这种过于冒昧的请战行为。凡是不足以耀威或给敌人重创的,都一律不听从。

  孙权认可了顾雍的建议。

  根据《江表传》补充,顾雍遇到的军国大事,当自己有明确意见之后,如果不是先亲自见到孙权,是不会向其他人透露一个字的。

  有相如此,君复何求。

  四:张昭“落选”丞相之后

  话说,孙权幸好没用张昭,因为在这之后张昭的脾气越来越烈。孙权对于张昭的“反抗”也越来越激烈。在孙权称帝的时候,孙权已经主动怼张昭了,批评张昭“如果当年要是听张公的,我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听到后,立刻伏在地上流汗发抖。有人认为这事儿是假的,但也有部分学者支持这段史料。

  后来,张昭称自己老了退休,将手上还难免有点的兵权全部上交,地位仅次于三公。虽然退休,张昭每次朝见的时候,都辞气壮厉,义形于色。甚至因有一次忤逆孙权的旨意,被命令不许参加朝会。

  后来孙权向张昭道歉,这事儿才算过去。再后来在公孙渊问题上张昭再次与孙权意见向左,且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引发孙权勃然大怒,甚至抽刀质问,最要命的是这句话“吴国的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则拜你”。孙权忍无可忍了。最后张昭搬出已故太后,才勉强解决了这场矛盾。

  孙权没有听从张昭的建议,仍然和公孙渊交往。张昭得知孙权没听话,就拒绝上朝闭门不出。孙权命人将张昭的大门堵死,“你不出来,也就甭想出来了”。最终公孙渊叛变吴国,孙权想亲自找张昭认错,但张昭就是不出来。还是孙权狠,派人火烧张昭府。当看到孙权死也不出来的时候,赶紧命令灭火。还是张昭的儿子懂事,一看孙权灭火,就搀着自己老爹和孙权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