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孙权为何与燕国来往频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鼎立魏蜀吴,家喻户晓。实际上,除了魏蜀吴外,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就是位于辽东的燕国。辽东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战国、秦、汉在这里设辽东郡,包括今辽宁省大部。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占据辽东。之后传给公孙康、公孙恭,再传到宝贝孙子公孙渊。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出兵消灭了辽东燕国,前后50年。
公孙氏割据辽东之时,孙吴也崛起于江东。孙权曾频繁的派遣使者越过魏国,渡海与公孙氏交往。早在公孙康时期,孙权就与辽东有往来了。但是这次交往并不成功,孙权派出的使者被公孙康杀死,双方没有达成合作意向。尽管如此,孙权仍然继续频繁派人出使辽东。孙权为何对一个和自己陆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视?这和三国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赤壁之战前,孙、刘蜀联合抗拒势大的曹操。而后来孙、刘因荆州翻脸,双方大打出手。但是吴蜀都是弱国,只有联合才能抵抗强魏,所以孙、刘再次结盟对付魏国。孙权没有西顾之忧,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讨伐魏国上。这时,辽东在吴国的对魏战略中地位明显上升。
辽东燕国偏安一隅,实力自然无法与魏国相比。但是,辽东几十年来休养生息,实力比之吴、蜀,也只是逊一二筹而已。公孙度及公孙康在位期间,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势力深入东北亚半岛,甚至越海占据胶东半岛部分土地,割据一方。辽东处在魏国东北,与魏国接壤,有地盘的争夺。当时的形势,曹魏的东南是孙吴,西南是蜀汉,一旦孙权与公孙渊结盟,则可以形成吴、蜀、燕三家对曹魏的包围态势。如果把吴、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线,那么辽东就是其大后方。孙权在前线不断出击曹魏之时,除了西线的蜀汉,东北的辽东也能够对曹魏形成牵制作用。
事实上曹魏为了防守辽东,被牵扯了很多兵力,无法全力对付吴、蜀联盟,这才使得三国之间维持了一种巧妙的平衡。魏国也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几次想要消灭辽东,以除后患,只是一直没有成功。最后司马懿出兵征讨公孙渊时,也清楚如果拖延时间,孙权一定会出兵援助(或从长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须要快速解决问题。事实上,在得知曹魏攻打辽东后,吴国果然派大军前往援救。只不过司马懿行动迅速,没有给他们机会。
孙吴立国于东南沿海,以孙权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发展海外战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卫温、诸葛直出海。孙权与辽东的燕国、半岛上的势力都有来往,这一切都是冲着在战略上包围魏国去的。孙权重视孙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孙吴所在的江东,并不盛产马匹。魏国之所以能在与东吴的对抗略占上风,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辽东地区盛产良马,马匹资源非常丰富。孙权向辽东求马,是不需要经过魏国地盘的,所以往来比较方便。孙权派人泛海去辽东购买大量战马,然后送到东吴,这对东吴的抗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权派将军周智与校尉裴潜泛海去辽东,去找公孙渊买马。孙权把公孙渊当成一个诚信的卖家,而“刺头”虞翻却看穿了从未谋面的公孙渊。虞翻就给孙权写信,大致内容是:“辽东离我们太远了,又没有陆地相连。一旦公孙渊翻脸,我们根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另外,即使我们获得了辽东的战马,我们在江南作战,战马也派不上多大用场,何必花这个冤枉钱。”不过,虞翻被孙权给整怕了,没敢直接上书,而是把信转给了吕岱。吕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锅?孙权那脾气,“犟”起来,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
虞翻猜测的不错。公孙渊与孙权跨海往来,说的直白些,就是为了诈取“老糊涂”孙权的钱财。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初,公孙渊派人来到东吴,向吴称臣。孙权从来只有向别人称臣的份(向东汉、曹魏称臣),突然有人愿意“奴颜婢膝”当自己“小弟”,孙权笑得合不拢嘴。孙权不顾群臣苦谏,派出一万名士兵,带着大量江南产的金银财宝,北上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孙权想把辽东当成钳制曹魏的战略重镇,让曹魏在北线疲于奔命,自己好夺取淮南之地。
孙权确实没想到公孙渊会“耍”他。打个比喻,某中小联赛的明星球员要转会到一流联赛的A俱乐部,往往会先和B俱乐部谈好转会费和工资,然后再拿这个价格去找A俱乐部,逼A俱乐部提高价格。公孙渊玩的就是这么一手,他把孙权对自己的信任,当成了向曹魏进贡称臣的道具。
吴国大臣张弥、许晏、贺达刚到辽东,就被公孙渊给杀了。吴国一万士兵被公孙渊吞并,壮大了军事实力,同时把几颗人头送到洛阳,向曹魏献媚,捞取了巨大的好处(曹魏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公孙渊清楚,吴国距离自己太远,还隔着茫茫大海,根本靠不住。魏国来攻辽东时,不要说吴国来援兵,就是知道魏国来攻的消息,可能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孙权差点被气疯,一代枭雄要跨海御驾亲征辽东,好在被陆逊及时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