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曾发生过很多疫病流行,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对抗瘟疫的呢?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疫病一直存在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之一。纵观历史,中国历史上也发生了非常多的疫病流行,摧残人们的生命,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增加,有些旧的疫病得到了解决方法。我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历来都比较重视,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组织,在遇到大的疫病时都在自救、救他,在这过程中形成很多有益的措施,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作用,值得重视。
一、清代福建疫病防治措施
1、驱避邪气,清洁环境
运用芳香避秽的药物来预防疫病在福建地区较为流行。福建地区药物资源丰富,全年气候温和,新鲜药物四季生长,便于采摘,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医生,都有用芳香的草药来防虫辟瘟的习俗,如福建多个地区在端午节前后取菖蒲或者艾叶悬于门户,或者用鲜嫩的艾叶做成食物。在农历五月五日,阳气较盛之时,悬挂具有芳香气味的菖蒲与艾叶,可以更有效地袪邪、驱虫和防病的作用,可以预防秽浊毒气,减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水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好水源对于预防各类传染病至关重要,即使是医学、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
保护好水源,让民众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对于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意义重大,尤其是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的饮水供应更加集中,饮水安全的责任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包含众多方面,其中对于牲畜昆虫对疫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我国各类牲畜家禽流感不断,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牲畜家禽之间的传染病亦有传于人的现象。这种情况自古有之,如《山海经》记载的人畜分而居之,除虫预防病;鼠疫的防治中对于鼠的防治等,这些措施也一直被闽地人沿用到清代。由此可见,
牲畜虫害与疫病防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日常的生活中对牲畜和虫害有效管控,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
2、培养人才,置医机构
对于疫病,预防很关键,而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治疗是第一要务,因此培养医学人才、设置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疾病的巨大危害,政府也关注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医学人才,来应对类似于疫病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统治者认识到,防治疫病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
工程,由统治者领导,医疗机构主导,各方统筹协调,才能在疫病的防治中取得满意的效果。从历史来看,我国历代都设有医疗机构,这不仅是行政机构,也承担着教学任务,在逐步的发展完善过程中,直至宋代医疗机构才趋于完备,不仅设立翰林医官院,而且设立太医局、惠民局、药局等,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品供应。在遇到重大的突发医疗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便调遣机构相关人员,深入到重灾区,为民众诊治疾病,遇到重大疫情时亦然如此。清代沿袭前朝旧制,太医院掌管医事政令,其属以从事医疗活动。
二、清代福建疫病的流行
1、福建地理因素疫病严重
在疫病流行上:江南地区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势较低洼,降水颇多,河流湖泊也较多,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其主要地形为平原与丘陵,以平原为主。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河网密集,水路发达,人口密集,人口流动大,这些条件都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滋生,所以江南地区是我国疫病的多发地带。又由于此地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所以医疗水平较为发达也在情理之中。福建在气候上较江南地区会更加湿热,夏季比之长,冬季比之短,年平均温度较之稍高。由前文可知,福建先天的自然条件也有利于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在地理条件上福建多山地而江南多平原,也同时因为福建这种山峦众多的特点,不利于交通运输与人口流动,人口流入与流出与平原相比少了很多,这些条件使得疫病多在福建本地传播,外面的疫病也不容易传入。鸦片战争后,福建省内的福州、厦门被列为通商口岸,开始对外通商,很多外国轮船停靠在这些港口,一些烈性传染病便随之传入进来。跟江南地区相比,清代后期福建疫情呈现出域外传入的特征,疫病交叉传染繁多复杂。
2、民间禳疾术
除了官方的措施外,民间百姓也在使用多样的方法驱疫保平安。使用最多的就是祭祀神灵,如前引通志中各种神灵,人们遇有亲人生病,或是灾疫爆发的时候,都会到神灵处所去祈祷祭祀,这种方法是古时历代都有的习俗,绵延不绝,也许其它的禳疾习俗会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娱乐化,失去原有的色彩,但是这种疾病到来之时对神灵的祭祀,其虔诚度不会因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减弱,神灵祭祀永远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人们在祭祀之时,必定是尽最大所能,沐浴斋戒、洁净牲礼都是为了表达诚心,好取得神灵的福佑。
明清地方通志中记载的许多祷疾故事中就讲到许多人在祈祷的时候借助一些神物来治愈自己的疾病。如前面医书中所载的各种药物,都是人们痴迷的驱疫神物,这些神物有的本身带有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焚烧之后有疗效也不足为奇,但是文献记载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到他们的医学原理,有的记载过分赋予神异色彩,使得其真正功效未被发掘,只作为驱疫神物流传民间。无论人们是否真的相信上面这些方法有用,但是医疗不发达时为求心里安慰也只能如此做,我们不能简单地斥责他们的愚昧,而应该同情古人面对疾病时的惶恐和无助。虽然当时政府已经明确指出这些禳疾之术的无用,但是百姓依然热衷,对政府的文书视若无睹。
三、清代福建疫病防治措施的思考
1、政府层面把握整体
在疫病发生之时,由于清政府没有制度性的疫病反应机制,往往把疫病和其他自然灾害归为一类来处理,一般表现为减免粮赋、设厂施粥、赈济灾民、施药救济、掩埋尸体、修养济院等。从总体上来看,清政府作为领导者把握疫情发展,积极实施救疫措施,但这些措施缺乏制度性,属于应急性措施,且属于被动实施型。从效果上来看,每次死
亡人数与受灾程度都表明这些防治措施在减少人员死亡上并没有很有效。但在安慰人心、恢复重建、减少传播上有一定的作用。
2、民间层面弹性补充
在福建本地,一些颇有爱心的地方乡绅或官吏会捐钱赈济、开放粮仓、给药治疗,提供医生与药材供患者治疗。福建民间还存在一些慈善团体,他们广修善堂,在疫病流行时期这些善堂就成为了疗养院供患者养病之用。鼠疫流行之时,这些慈善团体广印防疫医书与治疫药方,分发宣传,施医施药。从这些措施来看,地方乡绅和民间慈善团体
的防疫措施颇有弹性,可以很好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应变,在政府无暇顾及到的时候进行补充作用。闽地自古以来就有鬼神信仰,普通民众由于受到民俗文化的长久影响,且知识水平较低,仍然相信较为落后的巫术、鬼神说,所以通常经过敬鬼神来驱赶瘟疫。
结语
面对疫病,我们应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背景,利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可以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把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和专家队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