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详解其消失原因

日期:2023-12-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专家猜想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天气,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古夷人与中原古苗人的彩陶文化,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更准确的说,是4920年前左右(以西元2000年为基准前推,同后文)。在那之后,彩陶技术似乎突然失传,各大族群的陶器,一律变成了素纹陶器,几乎再难见到彩陶的踪影。

  末次冰期自1.2万年前结束,此后,气候逐渐变暖,与如今的气候类似。9000年前,全球均温开始超过现在,并在8500年前进入到一个温暖期,「仰韶温暖期」。

  在仰韶温暖期内,全球均温比现在高2℃左右,当时的东亚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正是这样的气候,促使人口增加,间接导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兴盛。

  温暖期内良好的气候和充足的资源,让东亚各个族群,无论是农耕族群还是渔猎族群,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不必为生存发愁。渔猎部落人口增加后,可以转变为农耕生活,农耕部落人口增加后,东亚各地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可以开发,消化增加的人口。


  因此,仰韶温暖期内,各部落相互之间基本处在比较和平的状态。「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宗教和艺术。宗教信仰由于精神内容居多,遗留下来的痕迹很少,艺术却可以通过载体传承下来。

  于是我们通过陶器,了解到六七千年前的北方先民,把精力倾注在陶器纷繁复杂的纹饰上。

  除此以外,他们还使用陶器记录当时的生活,比如陶器上的猪形纹、鱼纹,人偶形的陶器、各种动物造型的陶器,甚至还有各自雕琢的玉器。

  但时间进入5000年前左右,仰韶温暖期结束,气候开始转冷,全球均温逐渐下降2-3℃,比如今的全球均温低1-2℃。这种干冷的气候将延续1000多年,到4000年前左右才结束。由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位于这个寒冷期内,所以这个寒冷期,可以称作「尧舜寒冷期」或者「尧舜小冰期」。

  均温降幅看似不大,影响却是巨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东亚受影响更为明显。等温线和降水线向南移动几百公里,原本适宜农业的阴山南侧、辽上地区,变得更加寒冷、无霜期缩短,不再适合农业,森林也退化成了草原。

  原本是亚热带气候的关中、中原,突然变得干冷,演化为温带气候。无霜期缩短,降水量减少,农作物常常遭遇寒潮或者旱灾而减产,甚至绝收。除了农业以外,渔猎部落也受到影响。动植物资源减少,导致采集和渔猎的收获都减少很多。北方的古人遭遇到严重的生存危机。

  这使得无论是黄土高原的古羌人中原的古苗人,还是河北的古夷人,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了。他们的陶器纹饰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绳文、篮纹,甚至没有纹饰。

  生存危机带来的不仅仅是陶器艺术的倒退,还有频繁的部落战争。

  当和平消失、战争来临,部落男子往往全民皆兵,原先掌握彩陶技术的制陶工匠,也会在长达数百年的部落争斗中不断牺牲,珍贵的彩陶技术,自然也就慢慢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