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为什么古代要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日期:2023-12-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说法,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秋后问斩,推出午门斩首,菜市口砍头等等。

  这些说法有什么讲究呢?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个字代替,午时就是正午十二点,一刻十五分钟,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正午12:45.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杀人?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而阴气对人是有害的,所以的选个阳气重的时候。而一天之中午时三刻阳气最盛,最适合杀人。

  但并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时三刻行刑。午时杀人也分为午时问斩和午时三刻问斩两种,午时虽然阳气重,但罪犯被杀后依然可以再入轮回,午时三刻杀人,就是魂飞魄散,再无半点残留,所以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被午时三刻问斩。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死刑犯从大早被提出来押赴刑场跪等行刑,期间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时已经虚脱了,再被中午太阳一晒,整个人昏昏沉沉,这时候砍头省去很多麻烦。至于午门斩首,则不受时间限制,因为午门有一个“午”字,阳气最重,即便不是中午也保管一切顺利。

  而菜市口杀人,一来可以震慑吃瓜群众,二来菜市口车水马龙,阳气很盛,适合杀人。至于秋后问斩,倒是学问较大,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四季做了区分: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董仲舒认为帝王的法令要与四季变化匹配,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西汉的秋后定位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生死之事,即便是现在也说不清楚,但除了生死,再无大事,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