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是什么实力有何差距

日期:2023-12-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载:“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行,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在战国中期,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对此,《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在时间上,秦国和齐国的君主并称为“东西二帝”,发生在公元前288年。但是,同样是在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齐湣王都取消了“帝号”,也即《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皆复去之”。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中期,秦国和齐国为什么并称“东西二帝”?为何后来又取消了帝号呢?

  一

  首先,秦昭襄王和齐湣王在战国中期并称为“东西二帝”,直接原因就是秦国和齐国的实力,已经独居一个档次了,也即和战国七雄中的其他五国拉开了一个档次。打个比方,如果战国七雄是七支球队的话,那么,战国中期的秦国和齐国,无疑是争冠球队,也即非常有希望夺得最后的总冠军,至于此时的魏国、赵国、楚国,则是季后赛球队,而就韩国、燕国,顶多就是季后赛边缘的球队了。

  具体来说,在公元前288年前后,本来在战国中期崛起的魏国,已经从中原霸座的宝座上跌落了。对于魏国的衰落,和三场关键战役存在直接的关系,分别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河西之战。其中,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齐国连续重创魏国的战役,至于河西之战,则是秦国从魏国手中夺走河西之地的战役。

  二

  进一步来说,在商鞅变法后,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这两位君主的努力,秦昭襄王即位后的秦国,不仅扭转了对魏国的劣势,更开始对魏赵韩三晋逐步蚕食。至于西边的齐国,也有一场被人忽略的邹忌变法。齐国任用邹忌进行变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在邹忌变法后,齐国也是人才济济,比如邹忌、田忌、孙膑、匡章等文臣武将。

  在地理位置上,秦国处在战国七雄中的西边,齐国则在东边。在秦国和齐国差不多同时崛起的过程中,不仅中部的魏国备受打击,对于韩国、赵国、楚国,也是压力山大,甚至忍不住要喊出一句“我太难了”。由此,对于独居一个档次的秦国和齐国,自然不愿意和其他五国使用同样的王爵了。

  三

  在战国以及之前的春秋时期,爵位需要和各个诸侯国的实力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难免是要出问题了。比如西周初期,周王室就给楚国一个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排在倒数第二。当然,楚国立国之初,不过方圆五十里,只给一个子爵,自然没有什么怨言的。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再继续使用子爵,自然是心里不平衡了。根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的记载:楚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楚熊通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四

  同样的道理,在战国中期,秦国和齐国的实力,已经明显超过其他五国一个档次了,所以,在其他诸侯国使用王爵的背景下,秦昭襄王和齐闵王需要一个帝号,以此和王爵区分开来。帝,皇天下之号也。——《说文》。在历史上,不仅有三皇五帝,就商朝的君主,也有帝乙、帝辛(商纣王)等称号的君主。所以,在尊贵程度上,帝号自然在王爵之上了。当然,这也暴露出秦昭襄王或者齐湣王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那么,问题来了,并称为“东西二帝”之后,为什么秦国和齐国又在同一年相继取消了“帝号”。对此,这是因为苏秦之弟苏代的劝说,让齐湣王先取消了帝号,然后秦昭襄王也跟着取消了帝号。

  五

  最后,根据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在得知秦国和齐国并称为东西二帝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由燕国来到齐国,并对齐湣王表示:“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也即秦国称帝,自然让其他诸侯国愤怒,而齐国称帝,同样会得罪天下。所以,苏代劝说齐湣王取消帝号,以此获得天下的支持,从而共同讨伐秦国。和哥哥苏秦一样,纵横家苏代也是合纵策略的奉行者,也即主张山东六国联合攻打秦国。在苏代的劝说下,齐湣王决定取消帝号,并联合楚国、魏国、韩国、赵国共同进攻秦国。

  秦昭襄王一看,你齐湣王实在太不地道了,所以不仅积极应对齐国等诸侯国的联合,也随之取消了帝号。综上,因为秦国和齐国各自心怀鬼胎,不仅想借助于称帝来试探天下,还希望借此来孤立对方,所以,只要一方取消了帝号,另一方自然不敢继续使用帝号了。当然,虽然取消了帝号,但是,秦国和齐国双雄并立的格局,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五国伐齐,乐毅重创齐国之后,这一格局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