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悬棺是如何开凿出来的龙河悬棺介绍

日期:2023-12-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龙河悬棺是如何开凿出来的?岩棺,当地土家人称“仙人洞”,并且具有返老孩童的功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下路镇白岩岩棺群附近居住的刘成忠老人介绍,此地土家人有一个古老传说,就是人一旦老了,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仙人洞”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会还原成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管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有多高,但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确是土家族先民的一种丧葬方式。在现场记者看到,土家先民雕凿岩墓,以岩面宽窄而定。棺穴分横式、立式两种,以横式居多,横式入口成长方形,洞浅;立式入口成正方形,洞深。横式岩墓,一般长2米,高0.8米,深0.7米;立式岩墓,一般高宽均0.8米,深2米。


  岩穴内的棺柩由木板组成,多数形如头大尾小的船状,也有类似于方形或矩形的箱子形状。多数棺内有一做工原始粗糙、长约50厘米的小木槽,喻意作用不明。有的棺内还有残骨、牙齿和少量随葬物。据专业人士介绍,土家人自古还有二次下葬的习俗。据《太平广记》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友饮宴舞戏,一月有余,尽产为棺,于临工半崖凿龛葬之。”其意就是在人死后,将尸体装在棺木内,搁置于村外,三年后,再将其尸体或骨头进行岩棺葬。

  从现存的岩棺来看,当时的生产技术是先进的。如果没有质地坚硬的工具,要想在如此坚硬险峻的山岩上凿成2米深的洞穴,是难以进行的。令人不解的是,石柱、小三峡虽同属巫山大娄山系,而石柱龙河只有岩棺却绝少悬棺;小三峡一带则刚好相反,只有悬棺却难见到岩棺。岩棺与悬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里面葬的是否同一族人或同族异支人?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龙河两岸的岩棺,多凿于万仞绝壁,位置较高。最高的离地面20余米,最低的离地面也有3米多。岩棺位置那么高,棺木和尸骨又那么重,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笨重的东西置放到崖壁上去的,委实令人费解。

  据传说和当地人解释,有四种途径:一是古时河道水位比现在高,用船装运;二是用绳子吊;三是打栈道抬送;四是搭云梯和木架送上去。学术界对此也各抒已见,有提升说、垂降说、栈道说、堆土说、脚手架说、搬运说、地貌变迁说等多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地说,岩棺的置放要比悬棺难得多,对一些更为险峻的特殊环境,是否也能垂吊成功,这是一个不解之谜。

  查阅资料显示,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2005年对龙河流域的岩葬群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云山雾罩的龙河河畔,当地世代崇敬的土家族圣地,埋葬的居然是另一个民族———仡佬族的祖先!通过查阅相关史书,重庆市博物馆民族民俗学专家王豫认为,当时的“五溪蛮”(猫、猺、獠、獞、仡佬)分布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渝东南地区和湘西地区,其中的“獠人”就是唐宋时期的仡佬族人。从他们发掘出的岩棺墓的形状、形制和特点上看,墓葬群与分布在湘西沅水流域和渝东南乌江流域的岩棺墓极其相似,几乎具有唐宋仡佬族的全部风格。

  但在该县硝洞岩棺墓群的清理中,除了少量的朽棺、人骨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随葬品,对石柱仡佬族岩棺墓群的进一步了解,因此还有待新的实物资料来补充和证实。这一切,让人们不得不想起北纬30度,想起百慕大魔鬼三角、埃及金字塔、玛雅遗址、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神农架之谜、古老三星堆的发现等等,这一带出现了很多扑朔迷离怪事迭出的自然现象,而龙河流域就在北纬30度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