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古代书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书生到底要背多少书?穷人的孩子读书很困难吗?
虽然都是学子,但跟我们现在的学生参加高考比起来,古代的书生如果参加考试的话,他们要看多少书呢?而且,读书这件事,在当时,是不是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能读得起呢?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分得非常明确,几千年以来,基本是以士农工商划分。士人阶层在国内就显得非常特殊,他们的地位相当高,也有着极大的权力,也正是这些人,主导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士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解释,不过士人里面大体都是读书人,在古代读书人也因此地位极高,尤其是科举制度出现之后,读书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入仕做官,只要能考中,就有机会做大官,很多书生通过考试咸鱼翻身,甚至都能位列宰辅。可他们要想有这样的成就,不仅需要有极高的天赋,还要不断努力。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古代印刷术还不够先进,普通人家根本就买不起什么书,像欧阳修这些人,在小时候为了读书都需要去别人家抄书。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书生要想真的成才,他们到底要读多少书呢?
虽然读书这种事情肯定是越多读越好,但古代这些书生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入仕,他们也是有一些基本读物的。和现代的学生们不太一样,古代的书生不需要学特别杂的东西,很多就全看个人爱好,可基本的知识,是必须要掌握好的。科举考试的科目也是非常多,涉及不少的领域,在唐朝还主考诗词歌赋这些东西,这就要求考生们要重点攻读一些主要的典籍。
古代书生从小就要接受启蒙教育,像《三字经》《千字文》之类都是基本的启蒙读物。随着孩子长大,就要开始接触基本的典籍,科举考试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取材于儒家经典,因此四书五经就成为考生们必读的东西。
和现在人读书不太一样,古代是要求这些书生们精读,背得滚瓜烂熟,比如别人说四书五经里面的一句,要马上能答出是出自哪部书里面哪一个章节,前后句是什么。四书五经不仅非常深奥,一些书籍更是晦涩难懂,想要读明白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背诵了,再加上这么多书籍,非常多的字数,要想把这些典籍背好,那是一件工程量巨大的事情。
唐朝科举的科目是非常多的,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此外还有杂文,诗赋等项目。考试所需的教材,基本是传统儒家各部经典,还会要求读《老子》。宋代时期对于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整理,原本唐朝比较侧重的诗赋等内容被废黜,更加专注于经义,策论,书生们主要攻读的书籍也被严格规范,主要有王安石编撰的《三经新义》,还有大经类:《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兼经类:《论语》《孟子》。
这些无疑是宋代文人必读的书籍,宋代的改革,让科举制度又出现了生机,而科举真正达到巅峰,还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取才主要以科举,科举考试也主要是考进士科,考生的教材就主要是政府编撰的《四书五经大全》。
除了这些原本的书籍之外,还有很多后人注解的作品,比如《三国志》 《尚书》之类的书籍,都有很多名人为其做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做一本教材让后人能更好理解。可做注的人往往是比较多的,名家很多都喜欢做这些事情,书生们为了能更好理解这些典籍,这类的教材读物也是肯定要好好背的。
此外,还有很多名人开创了新的学说,或者把原本的学说发扬光大,他们也会留下大量的典籍,像朱熹,王阳明这类的名家,他们也都是著书立学,这些人所留下的书籍,也成为很多书生必背的东西。
显然,古代书生要想真的成功,他们肯定是要读大量的书籍,很多书籍在我们后人看来,都是非常难懂的,背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这就是古人的常规任务。当然,这些书生们往往不用像现代人一样学那么多学科,他们走科举的道路,往往就只用背好书就可以了。
尤其是到了后期,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读书人很多只要死背书,往往就能考上。可这么一来,科举制度选择出来的人才,往往就没那么实用,甚至还会有很多只会背书,根本不会做官的人出现,这对国家没有那么大的帮助。可总得来说,制度对于读书人这么高的要求,也让国家能选择出不少有用的人才,很多读书人真的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科举制度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