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韩信和萧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之前很少打过仗,萧何是如何了解他有将帅之才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人才什么时候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够认识和举荐人才的人:伯乐。
一,萧何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这不是什么人都有的能力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人才,哪里都有,只是发现人才的那些人并不是哪里都有。
萧何,显然就是一个难得的伯乐。
二,萧何和韩信两人的相处,使萧何看到了韩信的潜力
韩信在管理粮饷的时候,肯定和萧何有过多次接触,故此,萧何便凭借他出色的眼力,慢慢认识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
三,萧何对刘邦的绝对忠诚
说实话,怎么选人用人,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难题。古语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假如萧何和刘邦的关系不是那么铁,对于选拔人才这种事,他就不会特别上心。为什么呢?在古代,选对了人,上面对举荐的人会更加信任;但是,万一举荐的人才有问题,举荐的人也会受到牵连。也就是说,伯乐并不好当。
这就得提到刘邦和萧何的关系了。萧何出生于沛县,刘邦出生于丰邑,尽管两个人都属沛县,但其实不在一个地方。
史书记载,萧何这个人性格随和,脾气很好,又喜欢结交朋友,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都是他的朋友。
也就是说,萧何于公,是把刘邦当做了主子;于私,他把刘邦当做了铁哥们。故此,刘邦才把萧何当作最得力、最信任的朋友、下属。因此,萧何才会那么恪尽职守,大公无私,时时处处为刘邦集团着想。这样的话,他就能在现实生活中给刘邦发现好多人才。然后,再经过慢慢观察。当他确认韩信的确是非常杰出的军事人才后,便毅然决然向刘邦推荐韩信担任大将军。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看你怎么用他,把他放在什么地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那显然都是在浪费人才。
五,历史的简略性
提起萧何究竟“是怎么了解韩信的将帅之才的?”这个问题,说实话,在史料上的确查不出来。这是因为,历史只会记载大事,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大概率事件,不可能把一切细小的情节都记录在史书上,假如是那样的话,就成了流水账。
我个人认为,在萧何和韩信的交集中,肯定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因此,让萧何认识到韩信的军事才华。这是其一。第二,在史书记载上,我们找不到韩信的祖上来历。只了解,他是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人。
但据有些野史记载,韩信的父亲原来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 因参与到韩国太子之争端中,形势对己不利,逃离了韩国。后来一家人辗转流落在楚国,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形势好转,能够回到韩国,恢复韩国贵族的身份.。韩信的父亲熟知兵法和击剑,自小就教育韩信击剑写字,尤其是重点教授韩信兵法。父亲常常教诲韩信等待时机恢复韩国的王侯身份。但是,他们等到的是,韩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由此可见,韩信的军事才华,也不是凭空得来的。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韩信父亲在公元前214年参加徭役,并在徭役中去世。父亲去世的那年,韩信才只有16岁。再后来,他母亲也去世了。因此,他的家世也就彻底断了踪迹。
刘邦也不是庸才
韩信能够被重用,除了萧何这个伯乐极力推荐,也有刘邦的慧眼。假如萧何发现韩信是人才,刘邦不用,韩信终究还是会被当做废物一样,终老一生。
正如刘邦自己总结取胜的原因所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
六,结论
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也就是说,对于萧何举荐韩信这件事来说,萧何是伯乐,但任用不任用韩信,则取决于刘邦。假如萧何举荐了韩信,刘邦不用,无论韩信的军事才华再怎么高超,也没有用。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萧何举荐韩信,刘邦用了韩信,这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