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纵观历史,有很多老皇帝无法继续照顾孩子,于是有了托孤的情况。今天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托孤,顾名思义,是指把身后的继承人相托给别人,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例子,例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在白帝城托孤时,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此,诸葛亮自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全力辅佐后主刘禅,确保了蜀汉的延续。在此基础上,白帝城托孤,自然也成为三国时期最成功的托孤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曹魏来说,曹丕和曹叡临终时指定的托孤大臣中,都有司马懿,但是,曹丕的托孤很成功,司马懿全力辅佐曹叡,没有半点不臣之心。不过,等到曹叡去世后,司马懿作为曹叡指定的托孤大臣,却篡夺了曹魏大权,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对于托孤是否成功,自然要看托孤大臣是否全力辅佐即位的君主,并且能否维持朝政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强盛。就曹丕托孤来说,选择了司马懿等四位托孤大臣,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等托孤大臣对魏明帝曹叡可谓忠心不二。在此基础上,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不仅成功抵挡了蜀汉和东吴的进攻,还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促使曹魏在整体实力上依然力压蜀汉和东吴。
因此,从结果上来看,曹丕托孤,显然是成功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曹叡的托孤大臣中,也有司马懿。但是,在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不仅夺取了曹魏大权,更诛杀了曹爽等曹魏宗室,从而架空了皇帝曹芳,这无疑是失败的托孤。所以,同样是托孤于司马懿,为何曹丕能成功,曹叡却失败了?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魏明帝曹叡的托孤人选,不如魏文帝曹丕的合理。就曹丕来说,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由此,曹丕选择的是四位托孤大臣,在这四人中,曹真、曹休是曹魏的宗室,对于曹魏的忠诚,自然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当然,在历史上,宗室篡权的情况也有很多。所以,曹丕又选择两位异姓大臣来辅政,也即司马懿和陈群。由此,宗室大臣和异姓大臣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衡,从而有助于曹叡掌握大权。
三
进一步来说,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托孤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新即位的君主可以掌握大权,不至于被架空。从曹丕的安排上来看,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的组合,很难出现某一位大臣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并且,因为文臣武将的差异,以及出身、立场的不同,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之间,也几乎不会出现联手架空曹叡的可能。
基于此,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对内朝政平稳,对外力压蜀汉和东吴。另一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只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也即司马懿和曹爽。而这,意味着曹叡将制衡司马懿的希望,都放在了曹爽身上,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显然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曹丕则将这一风险平摊在曹真、曹休以及陈群身上。
四
最后,更为关键的是,曹爽的能力,实在差曹真、曹休太多了。在正史中,曹真、曹休都是跟随曹操、曹丕征战多年的将领,不管是谋略还是在将士中的威望,都不是曹爽可以媲美的。而就曹爽来说,缺乏战场上的历练,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除此之外,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也即曹叡即位时,已经22岁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曹芳继立为帝,此时,曹芳只有7岁。
由此,从年龄上来看,曹叡因为心智成熟,自然有助于其迅速掌握曹魏大权,而就年幼的曹芳,则只能将朝政交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来处理。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应对失策,曹芳也因为年幼而手足无措。换而言之,将曹芳和曹叡对调的话,或许高平陵之变的走向可能出现改变。而这,自然也是曹丕能托孤成功,曹叡却托孤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