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宋襄公,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以上问题对百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用的是兼顾《史记索隐》和《荀子》里的两种说法。其中,《史记索隐》里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中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按照《史记索隐》的观点来看,宋襄公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在这五位霸主中,实际上宋襄公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之战的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在孔子都感叹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宋襄公这位君主的的仁义有信,还是值得称赞,甚至说是青史留名的。
一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襄公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而批评者则认为宋襄公虚伪至今,沽名钓誉,比如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成得臣就直言道:“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但是,在笔者看来,纵观宋襄公的一生,其仁义有信的一面显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直坚持下来的。在这一点上,宋襄公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不管内心真实想法如何,其一生都基本上坚持了仁义的品德。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个儿子,兹甫还有个庶兄目夷。
二
公元前652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虽然嫡长子兹甫本应即位,但是,兹甫却主动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这是因为庶兄目夷要比自己仁义。对此,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最终成为了宋襄公。由此,在没有成为一国之君之前,宋襄公就表现自己出自己谦让的风度,以及对于仁义的推崇。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上,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之际,齐国各个势力开始争夺君主之位,从而引发了内乱。
三
对此,宋襄公因为之前对齐桓公的承诺,所以亲自率领宋国大军,并联合卫国、曹国、邾国三国的兵马,从而共同护送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国实力远远强于宋国,宋襄公力保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即位,显然存在非常大的风险。但是,正所谓“君子一诺,驷马难追”,宋襄公不愿意辜负齐桓公的重托,因此甘愿冒着风险来完成自己的承诺。在护送太子昭即位后,宋襄公也在中原诸侯之间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和声望。为此,宋襄公希望像当年的齐桓公一样称霸诸侯。
四
最后,为此,宋襄公效仿齐桓公当年的“九合诸侯”,也在公元前639年发起了诸侯会盟。但是,因为和楚国君主约好会盟不带士兵(而楚国违背约定,埋伏了军队),所以宋襄公在会盟时被楚国士兵俘获。不过,尽管楚国选择违背礼义,但是,宋襄公依然以德报怨。在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楚国大军,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由此,因为自己坚持的仁义礼信,宋襄公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在孔子都感叹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宋襄公的所作所为,可谓一股清流。换而言之,宋襄公的一生,就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最好写照。基于此,虽然宋襄公实际上没有真正称霸诸侯,但是,太史公司马迁依然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无疑是对他仁义有信的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