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 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12-0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宋太宗失去了统一夏州的千载良机

  881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为李,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治夏州,统辖夏、绥(绥德)、银(榆林)、宥(靖边)、静(米脂)五州地区,从此西夏割据政权的基础就已经奠定了。五代时期,夏州总是以“俯首称臣”来换取自己独立的状态,从而得以延续。960年,北宋建立,夏州李氏也照例称臣。

  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宋真宗认为李继迁割据已经成为事实,无法改变,于是册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享有五州之地。而李继迁则野心膨胀,企图入主中原。他制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四处扩张,积蓄力量。

  李元昊像

  随后,北宋立即对西北军事布局做了大调整,一是在采取韩琦提出的放弃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的方针;二是调整人员,范仲淹被调任为延州知州。范仲淹对延州军制进行了调整,他将管辖内的18000多军队分为六部分,分别由六大将领进行训练,这实际上就是后来王安石“将兵法”的前身。西夏得到范仲淹调到延州,就转而进攻他处。西夏人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雍)老子可欺也”。

  1044年,辽国准备进攻西夏。李元昊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于是和北宋达成了和平协议:北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并每年输送西夏绢10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西夏则表示称臣。就这样,宋夏战争的第二阶段结束。如果北宋能够看到国际形势,和辽国一起进攻西夏,那么结果就不是这样子了。

  三,熙宁变法,灭西夏就差一口气

  宋神宗和王安石为增加国家实力,推行了“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为了消灭西夏,宋神宗采取了王韶的《平戎策》。王韶提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随后,王韶被调遣到了河西,负责开发河湟地区。

  王韶到达河湟后,推行“市易法”,筹集到了军费;又对青海的青唐俞龙珂部进行了劝降,俞龙珂率部众十二万人归附。王韶又不断进攻其他吐蕃部落,扩大了北宋的控制范围。在稳定了局势后,王韶对西夏发动了进攻,收复了河州、宕州、岷州、叠州、洮州等地,史称“军行一千八百里,收复五州,拓地二千里。”宋朝也在增加的面积上设置了熙和路。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西夏必亡。

  结语

  总结起来,北宋和西夏对峙了145年,出现了“三战三和”的波折。在三次战争中,北宋都有灭西夏的机会,然而北宋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平。和平,有利于西北的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是却更有利于西夏获得喘息之机。西夏是小国,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如果北宋能够一直消耗西夏,那么西夏必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