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了解:康熙四大辅臣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四大辅臣,是怎样选出来的,为何后来鳌拜一人独大?
康熙初年,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接受顾命,成为幼帝玄烨的辅政大臣,史称“四辅政时期”。一直到康熙八年,玄烨正式亲政,历时八年零五个月的“四辅政时期”才宣告结束。
八年零五个月,虽说在清代267年的历史长河中,只占了冰山一角。可在此期间,却发生了诸多有名的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康熙皇帝这四位辅政大臣。
康熙画像
索尼
索尼被皇太极授为一等侍卫,屡次带其征战,其中著名的“宁锦之战”、“己巳之变”中,索尼都曾立下大功。索尼对皇太极绝对是忠心的,所以在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诏的情况下,他坚定支持,从皇子中选择新君,而不能让睿亲王多尔衮继位。
顺治帝即位后,索尼跟随多尔衮,率领清军正式入关。进京之后,许多人决定依附于势力庞大的摄政王多尔衮,唯独索尼不肯,从而遭到多尔衮记恨。不过多尔衮并未因此,就对索尼展开报复,有人多次陷害索尼,想将其置于死地,多尔衮都没有准许。顺治五年,有人诬告索尼欲拥立肃亲王豪格,请求将其处死。可最后多尔衮还是从轻处置,将他罢职,安置到了昭陵。
顺治帝亲政后,才将索尼召回来,官复原职。之后,索尼平步青云,累进世袭一等伯,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顺治朝位首席满洲大臣。
索尼画像
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出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最初为牛录额真。满族人尚武,早期他们在出兵或是狩猎的时候,常常按照家族村寨组织起来,每十个人就选一个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意为“箭主”。后来,努尔哈赤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进行管理,正式成为官员。
皇太极时期,苏克萨哈不断立功,屡次被提拔,历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苏克萨哈上告多尔衮图谋不轨,遭到对方报复,被追黜。在与南明对战时,苏克萨哈又屡败于刘文秀大军。可见,苏克萨哈在仕途上,并不如索尼那样顺利。
遏必隆
遏必隆出身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背景强大,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外孙,父亲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也凭借这些关系,让遏必隆袭封一等子爵昂邦章京,准世袭罔替,授一等侍卫。
后来,遏必隆跟随皇太极出征,立下战功,得到重用。顺治二年,遏必隆斩杀李自成之侄李锦,晋封二等甲喇章京。顺治帝亲政之后,遏必隆历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等。
鳌拜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鳌拜能征善战,曾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功勋卓著,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特别是“松锦之战”时,清军受到明代蓟辽总督洪承畴的猛攻,频频失利。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迎难而上,最终击败对方。
由于鳌拜乘胜追击,五战皆捷,令清军士气大增。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救援,明军大败。这场战争,关乎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鳌拜在此战中立下大功,让其不仅成为皇太极的心腹大将,还成为八旗将领中极具重量的人物。
清军入关之后,鳌拜也没有松懈,率领大军重创大顺军,接着随肃亲王豪格进攻大西军。当两军相遇时,鳌拜身先士卒,最终击败大西军,张献忠也战死。可以说攻灭大西军,鳌拜当居首功。
鳌拜不仅有勇有谋,同样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鳌拜坚决拥立皇子,甚至命精锐护军守卫崇政殿,时刻做好交锋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最终让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了皇位。
正因如此,鳌拜与多尔衮结下仇怨,多尔衮摄政后,屡次迫害鳌拜,鳌拜凭借功勋,以及索尼等人的庇护,有幸保住了性命,并顺利熬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对鳌拜的忠心极为赏识,鳌拜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四大顾命大臣的诞生
顺治驾崩后,遗诏上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虽说名义上是顺治遗命,不过四大顾命大臣班底的组成,与一个人的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她就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
那么康熙四大辅臣,是怎样被选出来的呢?其实,这是孝庄太后通过多尔衮摄政一事,了解到叔王摄政,对皇帝所带来的危害,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为了强化皇权,才挑选出来的。那么孝庄太后,为何偏偏选中索尼等四人呢?
其一,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改革,他亲率两黄旗,同时在天聪九年兼并了正蓝旗。所以一开始,两黄和正蓝旗才是“上三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掌权,就将自己率领的正白旗,抬为“上三旗”,将正蓝旗的地位降下去。
顺治亲政以后,并没有改变“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因此,“上三旗”地位较高,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柱石,出身“上三旗”的臣子,自然也成为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孝庄太后要选择辅政大臣,必定就会在“上三旗”中挑选,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都是出自“上三旗”。
其二,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在这个问题上,索尼等四人全都是支持皇子继位的。说明在这件事上,他们能够团结一心,站在一统战线。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极力阻拦,多尔衮最终不得不放弃即位,选择用迂回的方式,去做了摄政王。
孝庄画像
其三,前有多尔衮摄政,孝庄太后深知叔王摄政的危害,所以最好还是选择辅臣。那么辅臣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叔王地位高、权势大,随时可能像多尔衮一样,做到独揽政权,弱化皇权。可辅臣不同,他们上面有诸王和皇太后双重制约,不容易做到揽权。
综上所述,可见孝庄太后在选择辅政大臣一事上,的确经过深思熟虑,实为殚精毕智之举。
鳌拜一人独大
鳌拜并不是康熙唯一的辅政大臣,更不是辅臣之首,可是发展到最后,他却一人独大,成为康熙的心腹之患。为何后来鳌拜能够实现一人独大呢?
康熙四大辅臣,无疑都为清代立下过汗马功劳,《清史稿》中,概括了四大辅臣的关系:“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
索尼作为资格最老的大臣,同时也是四辅之首,他在的时候,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制鳌拜。为了不让鳌拜过分嚣张,孝庄太后还专门选择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康熙的结发皇后。
康熙六年,六十七岁的索尼去世,鳌拜从而变得愈发狂妄。遏必隆虽出身名门,却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所以他选择依附鳌拜。鳌拜虽居四大辅臣之末,但随着索尼去世,遏必隆的投靠,加上他本身资格老,军功高,于是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这一年康熙已经十四岁,所以索尼在临终前,特意提出让皇帝亲政。他死后,苏克萨哈势单力薄,于是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去为先帝守陵。如果康熙答应了苏克萨哈的请求,就说明鳌拜与遏必隆两位辅臣也应该卸任了,因此鳌拜趁康熙表态之前,找借口给苏克萨哈定罪,誓要除掉对方。
影视剧中的鳌拜形象
辅政之路的结束
随着苏克萨哈一死,四大辅臣仅剩两个,虽然康熙已经亲政,可鳌拜并不想归政,至于遏必隆,他更是不放在眼里。康熙对鳌拜积怨已深,早就想除掉他,苏克萨哈一死,更令康熙觉得此事刻不容缓。
于是,康熙私下挑选了一批年纪与自己相仿的亲贵子弟,表面上整日与他们以布库为戏,实则在想法除掉鳌拜。鳌拜一心以为皇帝小小年纪只知玩乐,不仅没提防,反而暗暗窃喜。谁知最终康熙就凭这群布库少年,就将鳌拜成功拿下。
念及鳌拜昔日的功劳,康熙并没有听取大臣的建议,将其处斩,而是改为囚禁。康熙八年,鳌拜于囚禁中去世。如此一来,四大辅臣就只剩遏必隆一人了。
鳌拜死后,康熙下令追究其党羽及遏必隆之罪,群臣经过商议,定下遏必隆十二项罪名,请求处以死刑。不过康熙还是免其一死,下诏:“遏必隆因无结党之事,所以免其重罪,但是革去太师之职及后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准留与伊子。”
第二年,康熙念及遏必隆是顾命大臣,又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之子,便重新下令,准许其仍以一等公品级、宿卫内廷任职。康熙十三年,遏必隆病逝。至此,康熙四大辅臣全部去世,他们辅佐皇帝的道路,彻底宣告结束。
影视剧中的康熙和鳌拜形象
四大辅臣执政初期,尚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可随着清代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有人却并未坚持初心,导致彼此背道而驰。不管怎么说,他们在辅政初期,的确使清代得到大力发展,迅速趋于稳定。
只是作为辅臣,迟早有归还政权的那一天,一旦他们当中有人不舍权力,加上遇到康熙这样有能力的君王,就注定会有鳌拜一般的结局。相比之下,看似庸懦的遏必隆,好像又比鳌拜聪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