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何惨死?他的死对秦国有何意义?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1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老国君秦孝公,因病去世了。

对秦国来讲,秦孝公无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1位国君。正是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大力进行变法,革新了社会体制,完全改变了自年龄中期以来,秦国的衰退趋势。

而且,自此以后,秦国开始逐步对外扩大。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以后,终究完全统1了天下。后世所谓的‘奋6世之余烈’,这6世的开头,指的其实就是这位秦孝公。绝不客气的说,后来秦始皇能够统1天下,其实就是站在这位老祖宗的肩膀之上。

不过,对当时的秦国来讲,秦孝公的去世,却让秦国走到了1个10字路口。接下来的秦国,必须要进行1个非常的关键的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如何处理商鞅,是不是要坚持商鞅的变法内容。

在秦孝公时期,商鞅绝对是最重要的1个大臣,没有之1。商鞅本来其实不是秦国人,而是卫国贵族,所以他本名其实叫卫鞅。但是后来,卫国被魏国给变成了自己小弟,商鞅就去魏国做官,而在魏国做官期间,商鞅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最后才来到了秦国。

而到了秦国以后,商鞅则是被秦孝公看中,让他帮忙变法。所以接下来,在全部秦孝公时期,商鞅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秦国2把手。全部秦国的耕战体制,都是他1手造就的。

但是同时,由于商鞅主持的这场变法,侵害了太多秦国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从商鞅开始进行变法的那天开始,他就和很多秦国旧贵族成了死敌。秦孝公在世的时候,可以大力保护他,商鞅倒是也不怕这些旧贵族报复。

但是如今,秦孝公已去世。新上位的太子,之前又和商鞅有仇,不可能会庇护商鞅。如此1来,商鞅的命运,就成了全部秦国的关注焦点:这位帮助秦国再度复兴的大元勋,到底会不会被清算?而如果商鞅被清算,那他建立的这套耕战体系,是不是还会被继续用下去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延续太久。由于很快,秦国高层就有了动作。在秦国高层旧贵族的污蔑下,商鞅被诬告谋反。接下来,商鞅企图逃离秦国,但是终究却逃离失败。所以没办法,商鞅后来只能逃回自己的封邑,指挥自己封邑内的军队,抵抗前来抓他的秦国大军。

但这样1来,却坐实了商鞅谋反的事情。所以在这以后,秦国开始派遣最主力的精锐,进攻商鞅的封地。终究,商鞅战败而死,尸体也被带回了咸阳,施以车裂之刑。同时,商鞅全家更是被赶尽杀绝,全族处死。

1代改革名臣,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商鞅,最后就落得这样1个5马分尸、全家被杀的结局,实在是让后人欷歔不已。

那末,为何商鞅会走到这样1步?为何偌大的秦国,就容不下商鞅这样1个元勋呢?商鞅的死,对秦国来讲,到底意味着甚么?历史上的商鞅,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类可悲的结局呢?

想要说明白这事,我们还得从商鞅变法本身开始说起。我们可以来捋1捋,为何当时的那些秦国高层,对商鞅会有这么大的冤仇。

商鞅和秦国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2年。

那1年,秦孝公刚刚即位。为了让秦国完全强大起来,秦孝公主动发出求贤令,想要让各国有才能的人材,来秦国做官。而当时的商鞅,正好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得不到魏王的重用。所以在这以后,商鞅就主动来到了秦国,并且通过秦孝公身旁的1个宠臣,得到了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而接下来,商鞅和秦孝公的见面,其实其实不算顺利。第1次见面的时候,商鞅用1些古代传说中帝王的治国之术,来劝说秦孝公,弄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第2次见面,商鞅又说了许多仁义道德之类的王道,弄得秦孝公更不感兴趣了。

直到第3次,商鞅才开始和秦孝公讲法家那1套,讨论如何富国强兵。也正是直到这个时候,秦孝公才开始真正对商鞅刮目相看,认定商鞅确切是自己需要的人。

很多人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产生1个疑问:既然商鞅来秦国,是主动响应秦孝公的号令。那为何当时商鞅第1次面见秦孝公的时候,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说法家富国强兵那1套,而是要说甚么王道和帝道呢?

这其实恰恰体现的商鞅的智慧。

正所谓‘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当时的商鞅,只是1个外来士子,而且还是从魏国来的士子,魏国当时和秦国之间,还是处于敌对的关系。在这类情况下,如果商鞅上来就讲法家那1套,很容易会让秦孝公误以为他是魏国派来的奸细,会更不信任他。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本人的功利性其实很强。他其实不太在意,秦孝公对他的第1印象如何。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能不能真正被秦孝公重用。

这类性情,从商鞅刚刚抵达秦国的时候,就已展现出来了。但同时,这类性情,和法家学派主张的思想,也注定商鞅做事,会有些‘不择手段’。他只会斟酌事情能不能做成,而不会斟酌事情做成的同时,需要付出哪些代价,影响哪些人的利益。

这类性情,其实才是商鞅最后悲剧的根本缘由。

得到秦孝公的认可以后,接下来,商鞅就开始在秦国做事了。但是没过量久, 商鞅就发现,想要在秦国做事,阻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很多。

由于秦国的历史包袱太重了。

有关商鞅这条历史线,我们先暂停1下,先说1下秦国的历史包袱问题。

秦国的历史很长,据史书记载,在西周中期的时候,秦国王室的先人,就被分到了甘肃那边去养马。后来,秦国先人在西边不断突起,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护送周王室迁都,所以得到了正式的册封,然后顺利建国。

而建国以后,接下来在全部年龄早期,秦国开始逐步突起。到了年龄中期,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秦国更是逐步控制了大半个关中地区,成了中原西方的头号强国。

但是接下来,当秦国再想向东扩大的时候,却发现东边有1个超强的晋国。尔后的很多年里,秦国1直想要击败晋国,顺利完成东出。但遗憾的是,在年龄时期大部份时间,晋国都是当之无愧的第1强国。

这样1来,秦国就被完全堵在了西边,根本就出不去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东出不行,那秦国为啥不向其他方向扩大呢?西边、北边,南边,那不是都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吗?为啥秦国不向这些方向扩大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由于在当时那个时期,这些方向,实在没甚么扩大的价值。

秦国往西扩大,就是贫瘠的陕甘地区,当时那地方比较合适养马放牧,基本上都是西戎人生活的区域。就算秦国能控制这块区域,最多也就是能多1点养马地盘,对秦国没有多大好处,反倒是增加了统治难度。

往南扩大,则是4川方向。很多人都说,4川是天府之国,如果秦国占据4川,那不是能国力大增吗?这个方向秦国其实也不是没想过,但矛盾在于,当时4川地区,还没修造都江堰。4川变成天府之国,那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占据这块地方,修造都江堰以后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这地方基本就是穷山恶水。而且,当时在4川地区,还有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从陕西地区入蜀,路又是出了名的难走。只要蜀国那边,把汉中地区控制住,封死入蜀的大门。就算秦国再强,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在全部年龄后期,秦国其实也尝试过攻略汉中。但结果,常常都是以失败告终。就算能短暂占据,最后也会丢掉。由于那块地方,路实在是太不好走了,当时连最简单的栈道都没有,只能去翻山越岭

而秦国往北,则是进入了蒙古高原。这地方对秦国来讲,除放牧以外,仍然没甚么价值。草原上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人,而且地盘太大以后,也不容易控制,实在是没有扩大的必要。

至于西边再往西,也就是所谓的西域,以当时的交通能力来讲,实在是距离秦国太远。想要攻略西域,首先得击败西戎,完全控制陕甘地区,然后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但这条路,对当时的秦国来讲,一样太难走了,补给难度太大。

除此以外,还有1个方向,就是青藏高原。但遗憾的是,青藏高原上出现成建制的国家,那是唐代的事情。在先秦时期,由于气候缘由,全部青藏高原上面,压根就没多少人,而且也不能种地。

这样1来,秦国几近就被完全锁死在关中地区了,基本上没法对外扩大。

而不能对外扩大,就会带来1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自从年龄中期开始,秦国没法在对外扩大,国家利益这块蛋糕没法再增大。所以,秦国内部的增量博弈,就变成了存量博弈。

简单来讲,秦国能扩大的时候,从国君到贵族再到平民,会真正上下1心。由于对外打赢战争以后,全部国家所有人都能分到好处。但是不能扩大的时候,中间的贵族想要分更多的蛋糕,就只能加大压榨平民的力度,或联手从国君手里夺权。

正是由于这个缘由,从年龄中期,到战国早期,秦国1直在不断衰落。特别是到了年龄战国交替的这段时间,秦国高层整整乱了将近610年的时间,后世称之为4代乱政。在这610年里,秦国高层终年混乱,贵族联手向国君争权,乃至出现过贵族逼秦国国君自尽的事情。

如此,到了战国早期的时候,秦国终究等到了新的机会。到了战国时期,本来强大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3国,这样1来,秦国就有东出的机会了。但同时,新分裂出来的韩赵魏3国,整体其实更加强大。特别是魏国,虽然只得到了晋国的1部份,但是却可以压着秦国打。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10多年之前,秦孝公他爹,秦献公登商鞅为何惨死?他的死对秦国有何意义?基了。

秦献公本来是秦国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当年在4代乱政那段时间,秦献公他爹死的早。所以他爹去世以后,贵族们不允许他继位,而是让他叔爷回来接班了。尔后,少年时期的秦献公,也不能不流亡魏国,这才保住了性命。

而在210多年之前,由于当时新即位的秦国国君比较年幼,由太后掌权。而那位太后掌权以后,又大力重用自己的外家人,致使秦国旧贵族整体利益受损。所以,在这以后,秦献公才得以联系了秦国旧贵族,并且在这些旧贵族的支持下,顺利回国夺权,成了秦国新的国君。

而依照当时的局面,秦献公本来是应当被那些旧贵族排挤的。但是秦献公即位以后,却用了几个奇妙的手段,保护了自己的地位。当时秦献公借着要和魏国打仗的借口,直接迁都。迁都以后,秦献公就得以进1步摆脱那些旧贵族的控制。

同时,由于要和魏国打仗,秦献公也得以控制军队,有了实际的军权。

而接下来的210年当中,秦献公在位期间,不断和东边的韩魏两国交兵,并且获得了1定的成功。由于仗打赢了,秦国从上到下都能得到好处了。所以,在这以后,秦献公才完全掌握了实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权威,得到了那些旧贵族们的支持。

再以后,秦献公就去世了,秦孝公登基。而秦孝公登基以后,1方面为了让秦国再次突起,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进1步摆脱那些旧贵族的控制,下降旧贵族团体的影响力,所以才会颁布求贤令,从外面招揽人材。

在这之前,秦国几近所有的官职,基本上都是由那些秦国本土的贵族来担负的。至于外来人材做官,基本上是没有的事情。这不光是由于秦国的旧贵族联手排外,也是由于在年龄时期,晋国完全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同时也挡住了他国士子入秦做官。

在年龄中后期,每次有外国士子想要入秦,都会被晋国劝返。而且,晋国还在文化上进行宣扬,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文化粗俗落后。这样1来,自然就该更没有外来士子在秦国做官了。而没有外来士子入秦,则是进1步致使秦国本土的贵族,在秦国内部根深蒂固,几近渗透到了每个角落。

在秦献公时期,这些旧贵族之所以愿意支持秦献公,主要是由于秦献公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可是到了秦孝公即位以后,1方面,秦孝公资格尚浅,没法服众;另外一方面,只要秦孝公想变法,就1定会触及那些旧贵族的利益。如此1来,那些旧贵族便可能不再支持秦孝公,乃至是反对秦孝公。

唯1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秦献公时期的收权以后,秦孝公手里已有足够的兵权了。有了兵权,这也算是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商鞅开始做事之前,秦国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估计当时的商鞅,也会觉得很头疼。商鞅之前来自于魏国,而魏国作为1个新兴国家,在开国之初就进行了变法。所以魏国变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甚么旧贵族权势阻止,变法的阻力很小。

换到秦国这边,由于历史包袱的问题,如果商鞅想变法,就必须先解决这些旧贵族带来的阻力问题。

这可咋整呢?

如果换做1些没头脑的执政者,面对这类情况,可能会选没头脑的办法。比如说,直接对那些旧贵族团体大开杀戒。既然你反对我,那我就从肉体上直接消灭你!

这类办法,1般在当代的网络小说里比较常见,而且会给人1种比较爽的感觉。但是放到实际操作当中,真的不太可行。

由于对秦国来讲,这些旧贵族,恰正是秦国统治的基础。如果秦孝公真的大肆杀人,很容易会致使国家崩溃,贵族联手反对他。而秦国内部乱了以后,接下来,魏国再顺势入侵。到了那个时候,秦国估计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历史上其实也不是没人这样做过。比如说,距离战国时期两千多年以后的某个朝代,国家也是到了被列强围攻的局面。当时朝中也有很多聪明的大臣,用各种实际行动,建设工厂,训练新式军队。然后,在这个时候,小皇帝掌权以后,在1群不太懂政治的激进官员的鼓动下,打算先杀几个12品大臣,哪一个大臣反对就杀谁,乃至打算把太后直接干掉。

然后,小皇帝就被囚禁了,1直囚禁到死。而等到小皇帝死后,没过几年,那个朝代也就亡了。

两千年前的秦国,面对的局面,其实和后世那个局面高度类似。如果当时商鞅真的撺掇秦孝公,让秦孝公直接对那些旧贵族大开杀戒,那他估计就真是魏国派来的奸细了。

而当时的商鞅,为了成功推行自己的变法,则是选用了1种很聪明的手段。这类手段,就叫做‘从小事做起’。

首先,公元前359年,也就是商鞅入秦1段时间以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首先开始推行1个叫《垦草令》的东西。简单来讲,这套垦草令,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同时要求那些普通的贵族,也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

商鞅的这1招,其实非常奇妙。

从垦草令的内容来看,这套新政推行以后,对秦国整体来讲,肯定是有益的,可以提高食粮产量,增加秦国的战争资源。同时,这套垦草令,只是略微震动了1部份中下层贵族的利益。而且,震动的利益也不算大。国家只是让他们自己去参与实际劳动,多劳多得

这个结果,对旧贵族团体整体来讲,也是可以接受的。由于这套新政推行以后,对旧贵族团体中的大部份人来讲,实际上是有益的。食粮产量增加上后,很多具有大量土地的旧贵族高层,收益也更多,所以他们也愿意支持这项新政,不会太过反对。

而在推行新政的进程当中,由于旧贵族团体的反对不太强烈,秦孝公和商鞅,也能够更多的任用外来官员。而当那些外来士子入秦以后,为了生存,必将会抱团群暖,这就进1步抵消了那些旧贵族团体的影响力。

同时,由于商鞅是这项新政的推动者。所以接下来,那些外来士子入秦以后,自然也会以商鞅为首。

尔后的两年当中,垦草令推行的非常顺利,商鞅也就积攒下来足够的名誉。所以在这以后,秦孝公就把商鞅正式推出来,作为变法的核心领导人了。如果是刚刚入秦的商鞅,被秦孝公赋予这么重要的任务,就算秦孝公再怎样支持他,他也没法服众。

但是此时的商鞅,已有了推行垦草令的名誉,同时也有1些外来士子的官员支持。最重要的是,商鞅有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手里又有兵权。

到了这个时候,商鞅才敢真正推行自己的1系列改革政策。

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商鞅跑到秦国首都的南门,去立起了1根木头,并且表示只要有人扛走,就可以得到1大笔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门立木’。商鞅通过这件事,向秦国的普通百姓,宣布了自己的存在,然后就开始推行变法。

所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第1次推出了1大堆的改革措施。在商鞅的改革当中,秦国开始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战功提升制度,打破传统的世禄世卿制、推行小家庭体系等等。

由于商鞅的变法内容太多,而且每条,都深入影响了秦国的命运。如果要细说的话,光是这些改革措施,就可以写1篇10万字的论文,实在太复杂。所以,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1点,那就是经过商鞅的这些改革以后,秦国的耕战体系,被粗略构建出来了。

而当商鞅提出这些改革措施,并且开始认真履行以后,全部旧贵族团体,马上就开始疯狂反对了!

这些秦国的旧贵族,为何要如此剧烈的反对这些变法呢?我们其实可以举1些例子。在变法之前,旧贵族可以轻易杀自己的奴隶,和自己封地内的平民,而不用遭到多少惩罚。但是在这以后,却会被重办,致使这些旧贵族觉得自己受限了。

在变法之前,旧贵族们只需要住在家里,让那些平民和奴隶为自己耕种,自己吃老本就行。但是变法以后,他们必须得自己去种地,必须要劳动,不能再光享福了。

在变法之前,1个贵族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继承父亲留下的爵位和利益。但是变法以后,即使是贵族的儿子,也必须上战场杀敌,获得战功以后,才能得到爵位。

除这些改变以外,其实还有1大堆的变化。而这些改革,终究致使的结果,就是让那些旧贵族们,开始生活的不舒服了。毕竟,谁愿意每天去种地,去战场上拼命呢?之前只要让自己手底下的平民,去做这些事情就好。可是改革以后,他们必须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这些旧贵族,也都希望秦国能够更加强大。但他们希望秦国强大的缘由,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秦国强大起来以后,他们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如果需要侵害他们的利益,来让秦国强大。这个时候,旧贵族团体整体,自然就会极其抵牾了。

这类抵牾,也是历朝历代改革进程当中,最难的1点。如果能够克服这类阻力,改革就可以顺利推行。如果不能克服,万事皆休

但是商鞅当时克服了。

由于在他这边,还有1股更强大的气力支持。这股气力,不是地位最高的秦孝公,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秦国百姓。

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大部份的秦国百姓,都逐步发现,这些变法原来真的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变法以后,他们就不用再缴纳大量的劳动成果,去供养那些贵族,自己可以多劳多得。而且,上战场杀敌立功,自己也有机会成为贵族。

所以,当改革真正推行以后,那些秦国百姓,反倒是开始逐步支持变法。有了这些百姓的支持,那些贵族反倒成了少数派。如此1来,商鞅的变法,自然就可以逐步推行开来了。

如此,6年以后,当第1次的改革措施,得到了落实以后,商鞅又第2次提出来大量的改革措施。而这些措施,则是在第1次改革的基础之上,进1步进行细化。不但完全明确了土地私有制,而且还统1了度量衡,迁都咸阳。

就这样,经过量年的博弈以后,终究,商鞅的这些改革措施,还是艰巨的推行开来了。而当这些改革措施推行以后,秦国整体的耕战体系,也被确立起来。这个时候的秦国,终究开始焕然1新,国力蒸蒸日上

到了这个时候,商鞅的变法,已可以称得上是成功了。

而当商鞅完成变法以后,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再次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对魏国的战争。在商鞅的领导下,很快,秦国就打败了魏国,占据了全部河西地区。而对外战争的成功,则是让秦国的普通百姓,进1步取得了更多的好处,大家自然也就更愿意支持变法了。

另外,收回河西地区以后,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劳,就把邻近前线的商地,封给了商鞅。正是由于被封到了商地,所以后来,卫鞅才被称之为商鞅。

但问题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那些秦国的旧贵族,仍然还是很反对变法。由于这套变法,确切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而且,秦国虽然对外战争成功了,整体国力也在提升。但这些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却其实不足以抵消他们的损失。

所以,那些旧贵族,此时仍然很反对变法。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这类反对,只是反对变法,而不是反对秦国本身。在这些旧贵族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国可以变得强大。但同时,他们本身能像之前1样,不劳而获,取得更多的利益。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嬴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孝公活着的时候,既是商鞅最好的保护者,同时也是全部秦国变法的裁判。虽然从根本上来讲,秦孝公其实才是变法的真正推动者。但最少在表面上来看,秦孝公还是更接近于裁判的角色,商鞅才是那个真正推动变法的人。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商鞅就完全危险了。由于几近所有秦国高层,都开始反对他。

对那些旧贵族来讲,商鞅主持的变法,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非常敌视商鞅。很多偏激者更是认为,只要商鞅死了,变法就没了,他们就可以回到以往那种不劳而获的阶段。

而对新上位的秦惠文王来讲,商鞅一样也是他最大的障碍。首先,在秦惠文王做太子的时候,秦惠文王曾被身后的旧贵族推动,知法犯法,最后被商鞅严厉惩办,致使他的两个老师被处刑。所以从私人角度来讲,秦惠文王其实和商鞅有死仇。

从权利角度来讲,主持了变法的商鞅,权利实在太大,随时有可能要挟到他的国君地位。这样的商鞅,一样也是留不得的。

最关键的是,对秦惠文王来讲,如果把商鞅推出去,让那些旧贵族杀死泄愤,可以从1定程度上,减缓他们对变法的抵牾。秦惠文王虽然不喜欢商鞅,但他也知道,商鞅的变法是对的。所以,如果能用商鞅的性命,来熄灭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然后继续保持变法的成果,那对全部秦国来讲,都是最好的结果。

至于说那些在变法进程当中,得利最大的平民,他们也许由于变法,得到了商鞅的恩惠。但从平民的角度来讲,他们感谢的是国家,而不是商鞅本人。而且,平民也不可能联起手来,1起保护商鞅。

所以,这个时候的商鞅,继续留在秦国内部,就是必死无疑的下场了。最好的结果,就是马上逃离秦国,逃到其他国家去避难。

但遗憾的是,由于商鞅自己颁布的1些法律,商鞅在逃离秦国的时候,由于没有带通行证,所以没办法离开秦国。正是由于这个缘由,后来商鞅不能不回到自己的封地,为了保命,不能不起兵反抗。

而这样1来,他的反叛行动,自然也就被坐实了。所以终究,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然后全族被杀。

如果依照秦国法律来看,由于商鞅确切起兵反叛了,所以对他处以这样的刑罚,是1点毛病都没有的,谁也说不出问题。至于说商鞅之前的那些贡献,不好意思,依照秦国法律,功不抵过,最多只能让大家同情他1下。

这就是商鞅必死无疑的缘由。

回顾商鞅被杀的全部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商鞅想要活命,其实有两个选择。1个选择,就是在秦孝公病重的时候,逃离秦国。但对商鞅来讲,他把自己的理念看的更重,不愿意看到自己离开秦国以后,自己的变法事业毁于1旦,所以才会想留下来。

固然,如果商鞅想活命,就算没有提早离开,也能够在秦孝公去世的时候,提早准备好退路,准备好所谓的通行证,然后从容离开秦国。

除此以外,商鞅其实还有另外1个选择,那就是直接起兵造反,成为秦国的国君。以商鞅的名誉和权利,未必做不到这类事情。1旦造反成功,商鞅就能够杀掉所有秦国旧贵族,本身自然就安全了。

除这两条路以外,商鞅几近没有第3条活下去的路可选。后世的那些变法人物,也都用各自的故事,印证了这1点。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只要变法,就1定会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主持变法的那个人,就1定会被既得利益者嫉恨。所以,绝大多数的变法主持者,最后都没甚么好下场。而如果想要善终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事后自己造反,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至于说逃跑,在战国时期也许可行。可是到了后世大1统时期,基本上就是跑都没地方跑了。

客观来讲,商鞅的死,其实还是有价值的。最少,在1定程度上,熄灭了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确保了改革制度,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也许,商鞅当年之所以没有选择提早逃跑,正是为了这1天。用自己的死,来确保秦国的变法,可以顺利保持下去。

从这1点来讲,商鞅的死,其实也是有价值的。由于商鞅死了,所以秦惠文王才能从1定程度上,熄灭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确保变法制度可以继续履行下去。

如果当时商鞅没死,或逃离了秦国,那后来秦国还能否继续保持变法的各种制度,反倒就此成了未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