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晋楚争霸总共延续了1百多年时间,期间主要产生了3次重大战役,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晋国胜了两次,后来晋国在湛阪之战中再次克服楚国,至此天下局势大致为晋楚平分霸权,而晋国整体占据1些优势。不过两国在百年间的较量中,并不是1直比拼硬实力,由于还有很多其他诸侯国也会参与其中,所以软实力一样重要。晋国正是在软实力方面强于楚国,才为自己带来终究的优势。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救宋开始,直到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吴国差点灭楚,这127年内东周江湖的主题都是晋、楚争霸。在如此漫长的两强争霸格局中,晋、楚共进行了3次大范围的争霸大决战,分别是城濮(今山东范县南)之战、邲(今河南荥阳北)之战、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战。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带领诸侯联军大获全胜,从此称霸东周;公元前597的邲之战,楚庄王获胜,从晋人手中抢到了霸主之位;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楚共王战败,楚国从此丧失了霸业!因而可知,这3次战役都是改变当时国际局势的决定性大战,影响极其深远。

那末,这些改变了历史进程战役的战争范围究竟有多大呢?

在有关年龄战国的战争题材作品中,常常宣称伤亡人数都多达数万人乃至数10万人。这1数字常常遭到现代人质疑:以当时各诸侯国的生产力水平,真能赡养多达数10万的军队吗?最少在年龄时期,能供给3万以上军队的诸侯国,少得可怜。年龄时,能到达“千乘之国”的诸侯国,已算是大国了。那末,所谓的“乘”,究竟是甚么意思呢?

两周之时,战车就是中原诸侯主要的战争设备。所谓“1乘”,就是指1辆战车。1辆战车上,通常配置3人:御夫,职责是驾驭战车;车左,职责是远程攻击,负责射箭;车右,负责近身搏杀,还兼负为战车排除障碍的职责。

另外,在每乘战车背后,还需配备1定数量的步兵。不过,不同时期战车以后所配备的步兵数目存在较大差异。

《司马法》记载,1乘含甲士3人,步卒7102人。但这类编制应为战国时期才推出,年龄时期则未必如此。《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记载,1军为12500人。由此以千乘计算,西周时1军应有车兵有3千人,每乘战车大致配备10位徒兵。进入年龄后,各诸侯国承接周制,大致也保持这样的编制。《左传》记载,赤狄灭了邢、卫2国后,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3百乘战车、3千甲士以护卫曹国;城濮之战大胜后,晋文公派出驷介百乘、徒兵1千前往周王室献楚捷。以上两个案例都可左证,年龄时的1乘兵力,就是3名车兵、10名徒兵。比较起来,年龄时1乘大约相当于战国时期的6分之1。

在明确了1乘是多少兵力后,便可来探讨晋、楚这3次大决战的范围了。

公元前632年,由于楚国围攻宋国,引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开战之前,在名将先轸的运筹帷幄之下,晋国成功地将秦国、齐国拉入了己方阵营。因此,晋方阵营由晋、秦、齐、宋4国军队组成。《左传》明确记载,晋军作为争霸主力,总共出动了兵车7百乘。在齐桓公时,齐国已建立3万大军,约合2千1百乘。这次齐人不但是帮晋国,更是要报楚军入侵齐国之仇,因此最少也要出兵3分之1,也就是7百乘兵力。此时秦国是晋国忠实盟友,实力上又与晋国不相上下,大致也是7百乘的兵力。晋人此番正是为解宋围而来,宋人固然更不可能居于人后。因此,宋国军队大致也在7百乘上下。

综合以上,晋国阵营的4国,总兵力最多也不过两千8百乘,也就是3万6千4百人左右。

楚国国力,肯定强过晋国太多。早在齐桓公时期,就曾率4千多乘中原诸侯大军前去攻打楚国,却依然不敢与楚正面决战。楚国之强,因而可知!也难怪楚令尹子玉会如此小视晋文公,胆敢违背楚成王之命去找晋人决战了。

可恰恰在战前,楚军内部出现了矛盾。

楚成王得知晋、齐、秦、宋4国结成同盟后,马上命令全部撤兵。可令尹子玉却固执地不肯撤兵,楚成王1怒,就故意少给他兵马。因此,跟随子玉的楚人亲军就只有西广(guàng)、东宫和若敖氏的6卒兵马。

所谓西广,是楚王东西2广的亲兵卫队之1,1广兵力为310乘(杨伯峻《年龄左传注·宣公102年》注)。东宫,是楚国太子直辖部队。楚王直辖的东西2广唯一610乘,那末东宫之兵应当减半,是310乘。若敖氏6卒兵马,是子玉家族的军队,1卒为310乘,6卒即1百810乘。另外,城濮之战中楚人军队还包括申、息之师,应是子玉所直辖围攻宋国的军队。被楚人所灭的申、息2国与陈、蔡等国相当,这两地兵力合计大致是8百乘的兵力。因此,参与城濮之战的楚人兵力合计大致在千乘上下。

楚人盟军中,陈、蔡2军为楚军右翼,大致在6、7百乘;郑、许2国为楚国左军,合计也在8百乘左右。全部楚军阵营,总兵力也就2千4、5百乘。对照晋国阵营,已处在下风。

单就硬实力而言,仅能出兵7百乘的晋国固然远远弱于楚国。但通过合纵连横,晋文公成功联合起齐、秦、宋等等强国,终究在城濮这1点上构成了对楚军的局部优势,获得了这场争霸战争的大胜!在整体上,城濮之战还是1场晋人以弱胜强的大决战。

城濮之战楚人实力占优,却终究落败,让楚成王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霸主之位。但这1遗憾,终究在邲之战中得到了弥补。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时,晋人一样是3军毕出。此时距城濮之战已过去3106年,这期间晋国军制已改革了屡次。那末晋国3军范围是不是有变化?

公元前589年,在鲁、卫、曹3国要求之下,晋景公终究满足了郤克伐齐之愿。1开始,晋景公只同意出兵7百乘,这时候郤克回道:“这是城濮之战的建制;那时先君英明、众多老臣严正,才能取得大胜。比起先人,我郤克供他们役使都不配,因此要求出兵8百乘!”以此而言,鞍之战前,晋国军队都保持了相同的建制:中军3百乘,其它各军为2百乘;直到鞍之战后,才改成了中军3百乘,其它各军2百510乘。

邲之战产生在鞍之战前,因此这时候晋军建制与城濮之战1样,保持3军7百乘的范围。

自从参与争霸以来,楚庄王前后7次派军讨伐郑国,大大消耗了郑国实力。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再次围攻郑国,长达3月,终究攻克郑国都城,迫使郑人投降。

虽然在延续多年战争消耗之下,郑国实力已没法与年龄初期相比,但要想攻克郑国这样的强国,楚人出兵少于千乘兵力仍然没法获胜。但在楚庄王执政之初,楚国西南百濮、山戎、庸国曾大范围叛乱,这使得他北出中原争霸时也不敢带再多的兵马外出。因此,讨伐郑国时,楚庄王带领的兵力大致在千乘。

另外,这次伐郑,楚国还征召了唐国。唐国实力如何,史料记载不多。可在邲之战中,唐国作为楚军左翼,单独来对抗晋国上军。以此而言,唐国军队应有2百乘。

楚国左翼2百410乘(包括潘党监军410乘),右军也应当相差无几;中军为能与晋人对抗,大致保持在3、4百乘之间。因此,在排除围攻郑国的战损以后,参与邲之战的楚方总兵力在9百乘左右。

因而可知,邲之战中楚方整体实力还是处于上风。但是,楚军已连续3月征战,晋军虽然兵少,却是以逸待劳。所以,晋人材敢仅出7百乘来与手握近千乘军队的楚庄王争霸。不过,由于晋军内部人心各异、矛盾重重,终究楚庄王“以劳胜逸”,赢得了晋、楚第2次争霸大战的成功。

晋、楚最后1场大范围争霸决战是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产生在公元前575年,在鞍之战后,再次改变了军制:除中军、上军、下军外,又增加了新军。按鞍之战建制,中军为3百乘,其余各军为2百510乘,总兵力在1千零510乘。这次攻打郑国,晋国将4支军队全都派出来了。

另外,为与强大楚军对抗,晋人还向齐、卫、鲁3国要求了支援。可鲁成公由于担心母亲与叔孙侨如作乱,并没能出兵。齐国出兵3分之1,应当还是7百乘;在卫文公去世之年,卫国已达3百乘国力,吞并邢国后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次大致是出兵2百乘。因此,晋人本来预计己方总兵力可达两千乘左右。可诸侯助战之师还没到,鄢陵之战就已正式开打,因此这次大决战实际是晋军独力迎战楚、郑联军。

楚国本身就实力雄厚,再加上曾的“小霸”郑国帮手,照理应当是稳占上风。

可此时东周局势已产生重大变化:早在晋景公时期,晋人就把楚国东南1带的吴国扶持起来了;从此,吴人不停向楚国发起进攻,没有1年停止。因此,吴国牵制了楚国大量有生气力。

即使如此,开战前晋人依然普遍有畏战情绪,纷纭劝阻晋厉公:“楚国有我国国士在,而且人多势众,不可与之对敌!”此时,伯宗被3郤迫害致死,其子伯州犁逃入楚国,为楚人出谋划策。虽然晋国这次派出了空前宏大的军队,但实力雄厚的楚军有了伯州犁相助,晋军依然处在下风。

由此也可看出,鄢陵之战楚军总兵力依然要多过晋军。以邲之战范围来衡量,楚军兵力依然保持在千乘左右。

鄢陵之战中,郑国并没有独立成军,说明这次郑军兵力较少,只能作为楚军的补充。既然郑军不能当晋军1翼,说明这次郑人兵力范围仅为两百乘左右。1方面,长时间争霸战争让身处4战之地的郑国实力大大削弱。另外一方面,由于背叛了晋国,鄢陵之战前卫、宋2大晋国盟友也前后与郑国开战,致使郑人没法分出太多兵力来相助楚军。

以此而言,楚国1方的总兵力在1千2百乘上下,对照晋方依然占据上风。

但是,虽然兵力占优,可楚军战役力却极不平衡:郑国屡遭烽火,消耗太大,军容极为不整;楚军中还有很多蛮族兵士,在楚庄王时才被完全征服,不懂中原战法,乃至没法列成阵势。因此,除中军是楚军精锐外,左右两翼的战役力都极弱。

针对楚军弱点,在前楚人苗贲皇建议下,晋人采取了“田忌赛马”策略:将晋国中军的精锐士卒都调换至左右两翼;在晋军左、右两翼击垮楚军两翼后,再集合4军之力来攻打楚国中军。在牢牢掌控住楚军这1弱点后,晋国在第3次争霸决战中再次获得了成功!

鄢陵之战过后,晋、楚两强之间就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范围争霸决战了。后续晋悼公时期,是依托荀罃的“3分4军”策略拖垮楚国而夺得霸主之位,两国间并没有产生正面大决战。

从这3次决战的范围来看,城濮之战最大,鄢陵之战其次,邲之战范围最小。为什么两强争霸127年,决战范围却并不是如人们想象般越打越大?

城濮之战时,晋、楚硬实力差距可谓是“1个在天上,1个在地下”。但晋文公的软实力资源,楚成王却远不能比拟。在“尊王攘夷”大旗下,楚国的中原盟友迅速被晋人瓦解:曹、卫短时间内被晋人攻破,鲁国临战畏缩,郑国虽然助战楚军却3心2意,……。东周其他强国如齐、秦等等,被先轸用小伎俩就轻松纳入同盟阵营。双方实力此长彼消,让晋国在开战前具有了局部兵力优势,终究成功地称霸东周。

晋国能长时间执掌霸主之位,并不是硬实力超群,而是软实力远胜楚国。

正因如此,晋襄公后中原诸侯冷淡晋国,致使邲之战中晋军被迫独力迎战楚军,致使晋国第1次失去霸主之位。这是两强硬实力差距的真实体现——没有盟友支持,晋国在软实力上的优势丧失殆尽,晋军根本没法独自与楚国相对抗。直到鄢陵之战前,晋国通过吞并赤狄潞氏国,鞍之战打击齐国,战略性地扶持吴国与楚为敌等等1系罗列措,软、硬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才重新在争霸战争中占据了主动。

这正是晋、楚间决战范围并不是越打越大的根本缘由所在:争霸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取决于硬实力,而在于双方的软实力——谁能赢得更多诸侯国支持,谁就可以称霸东周。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