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历史意义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增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1钟(折今100千克),因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郑国渠历史意义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千米、椿树吕村1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3原境。本县境内长约30千米。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

历史意义

郑国渠是1个范围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履行“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国设计兴建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进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特务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10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因而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此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舒展,流经今泾阳、3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希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