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历史背景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增进秦国更加强大。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1钟(折今100千克),因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千米、椿树吕村1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3原境。本县境内长约30千米。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

历史背景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修,约10年后完工。当时所以要兴修这1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外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1国家的方向发展,1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1全国。吞并战争10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气力,以便在吞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食粮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7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1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吞并。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1个非常低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特务,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1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1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用这1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修这1工程。在施工进程中,韩国“疲秦”的诡计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1如既往,依然加以重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1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无迹可寻,而其他残余部份,历郑国渠的历史背景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⑵0米不等,残高6米。可以想见,当年这1工程是非常雄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