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1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1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1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胡瑗是北宋的“网红”老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投其门下。他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文理分科”;他还喜欢寓教于乐,讲授《礼记》时,就把礼器绘成图,制成教学卡片。他离开太学时,学生依依不舍,前来送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写下千古名篇《师说》的韩愈也是寓教于乐提倡者。他的课堂氛围很活泼,“恐不完善,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写文章需“自成1家新语”,吸引了很多学子前来拜师学习。
除名师,还有很多名人尊师的故事同样成为千古美谈。最广为人知的,可能要数“尊师重道”的典故: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隆冬,程颐正在闭目养神。2人不敢惊动老师,恭恭敬敬地站在1旁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2人仍在等着,门外的积雪已有1尺厚。
古训有言:“1日为师,毕生为父”。岳飞幼年家境清贫,私塾老师周侗免费收他为学生。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每逢初1105,他都要拿起老师所赠的“神臂弓”,射出3枝箭,以示记念。
文人的笔下,总是不吝惜对老师的赞美。“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大诗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让“桃李满天下”成为赞美老师的“爆款”流行语。
人们还喜欢借用古诗词中精巧的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众所周知;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常被用来赞美老师。
有“隐喻派”,还有“婉约派”。很多文人喜欢“涵蓄”地表达对老师的敬重。比如李白在《寻雍尊师隐居》写道:“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通过对寻访老师居处周边风景的描述,倾诉敬慕之意,新意10足;郑板桥在《新竹》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也是独具匠心。
“为学莫重于尊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尊师的重要性皆不言而喻。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教师节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