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民国4公子之1。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字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1身的文化奇人,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
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1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4条河流,那便是字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4种姊妹艺术相互沟通,又各具性情,可谓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这个名字和他独特的价值,由于那段特定的历史而在很长1段时间被遮蔽。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的那些其实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步开掘出来,即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气力,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1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1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310以后嗜字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张伯驹在《丛碧字画录序》中自述。张伯驹仿佛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两大要件:1为财,2为才,前者自没必要提,至于后者,天生聪明的张伯驹有使人惊叹的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自己曾回想,在友人家里偶翻1书,过若干天后,还能将其中诗句背诵下来,而持有此书的友人却毫无印象。
有人曾描述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净,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平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1丝1毫的烟火气。张伯驹那时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而对世俗的生活相当淡漠的张伯驹,好像也1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张伯驹的老朋友孙曜东回想,虽然具有偌大1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使人难以置信,“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终年1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意,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4个车轮而且能转就好了,丝绝不讲派头。”但对看中的文物,张伯驹却是1掷千金。“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由于人家开出的价,他历来不还。”张传彩说。
张伯驹散淡的个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有很传神的描写:“我到了张先生那里,去熟了以后,我不理张先生,张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学校了,我也不告辞,我出了门就走,摆脱俗念,我们那个关系没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