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拜将于鲁、魏,变法于荆楚,1生征战无数,功绩显赫。尉缭子称赞说:“有提7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郭沫若曾评价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磨灭的人物”。吴起告诫魏文侯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巩固和发展政权。吴起提出了大量治军的观点。
1、“先和而造大事”。
吴起认为,治国治军有“4不和”,即“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通“阵”);不和于陈,不可以讲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反之,只有国家意志统1,军队内部团结,临阵指挥1致,作战行动调和,才能有益于战争。因此吴起认为,有作为的君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为了做到“4和”,首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使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他主张通过教化、亲善普通百姓,使得君臣1心,同仇敌慨。吴起认为,要强国强军,君主应做到“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吴起主张重用贤德有才之人,而缺才少德者,只能把他放在下层。关于和谐的状态,吴起认为如果“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即百姓安居乐业,官民亲近相处,国家“则守已固矣。”
史载吴起曾与魏武侯(文侯之子)泛舟“浮于西河”之上,讨论国家强盛的根本问题。吴起认为,君王之业,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山河之险)”,若为政不善,“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是有耻也”。
吴起少时曾随曾参学儒,后弃儒而习兵事,成为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在长时间戎马生涯中构成强烈的法家观念。吴起思想中带有很深的儒家色采。他提出“道、义、礼、仁”4德观,认为“此4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强调4德在治国理军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绝不讳言战争对当时统治者的重要性,反对已不适应新情势的旧的仁义道德。
具体到治军,他主张“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用仁义礼治来教化民众,使其有羞耻之心。大凡人有了羞耻之心,国家则“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吴起认为教化的目的,是鼓励百姓把个人安危于国家兴衰联系在1起,君王才能掌控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性,做到上下1心,“举顺天人”。
孙武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他说“克服易,守胜难”。为什么?他认为,“天下战国,5胜者祸,4胜者弊,3胜者霸,2胜者王,1胜者帝,是以数胜者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常常草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令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战事越多,国力越衰,而且会招来祸患。
3、“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吴起强调军事训练在提高部队战役力当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要建设1支具有强大战役力的军队,教育和训练是重要问题,“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起主张教育训练的目的是让将士掌握战场的各项技能,以免无谓的伤亡。
吴起还提出了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例如在《吴子·治兵第3》中,他把训练方法分为“学战之法”和“教战之令”。所谓“学战之法”就是从单兵格斗、拼杀技术到学习战术和各种阵法,“1人学战”推行到“教成3军”的办法。
“教战之令”就是在组织部队训练上,根据不同士卒的特点,进行与其适应的训练,如“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智者为谋主”。同时,吴起还提出“行军、进止、驯马”之道,强调进止要有度,饮食要适当,人马要相亲。不但如此,他还从驯马之道进1步发挥,指出能够明白驯马的道理,将会“横行天下”。
4、“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严明的军纪是作克服利的重要保证。吴起要求军队的1切行动要“任其上令”,坚决履行上级的命令。吴起认为,“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反之,“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以与用?”
吴起较早提出了精兵思想。他认为“兵以治为胜”,要构成强大的战役力,靠的是严格的治理而不在于人数多寡。即便百万之众,纪律不申,毫无战役力,也不能用于作战。只有从严治理,军法严明,才能为“和于军”创造有益的正规化环境。
5、“有功而进飨之”。
吴起认为将士中“有工用5兵(兵器),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妻子父母,劝赏畏罚。”他认为,“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他还对魏武侯说,治理军队“严明刑赏”很重要,但不是唯1手段。治军的关键是要使士卒能够“乐闻”(军令)、“乐战”和“乐死”,军队构成高昂的士气。如何做到这3点?吴起主张“励士”,既嘉奖有功、鼓励无功。
他认为对有功将士国君要予以隆重的“进飨”待遇,功劳越大,规格也越高,仪式越隆重,并推及家属。对阵亡将士亲属每一年也应进行慰劳和赏赐,以示君主不忘。而对未立战功的将士,也应给予此等的赏赐,以示鼓励。魏武侯接受了他的意见,这个措施仅实行了3年就获得了成效。有1次秦军进犯魏国西河,未经动员,自动穿上盔甲应敌的魏军将士就有上万人。又有1次吴起亲率5万将士击败510万秦军。
6、“3军服威,士卒用命”。
吴起认为,作为统军杀敌的将领,必须“总文武”、“兼刚柔”。
吴起对任用将领提出了严格要求。他主张,首先要晓得“4机”之理才可为将。“4机”即气机(士气)、地机(地形)、事机(兵谋)和力机(用兵),为将者必须掌握这“4机”的要领,并熟练应用。其次,对良将还要有更高的标准,既“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这类良将,“得之国强,去之国亡。”反应了吴起对贤才良将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将领只有具有了上述要求,才可以使士卒“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从而到达指挥得当、军令通畅、将士1心的“和于阵”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