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阿Q正传》创作背景分析:
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以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暴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弹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事迹”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犯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类特殊的历史下构成1种变态的心理,1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卑躬屈膝,表现出1副奴才相;另外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弹压,凶恶地剥削。鲁迅不止1次地对这类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他人奈何他不得,或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残暴横恣,宛然1个暴君,做事其实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犯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宣传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到了死亡的边沿,却寻求精神上的成功。这1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统治者的“精神成功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类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久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温柔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视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1切,感受着时期的脉搏,逐渐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