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床单故事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那末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孝庄皇后和多尔衮到底有甚么样的故事呢?哈哈,大家关心的其实就是这个滚床单的故事了,更多的我们也不说了,下面已给大家带来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其实也算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了!

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理论上是没滚过床单的哦。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104子,皇太极之弟,清代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1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代入关早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代的前身)的首创者努尔哈赤的第104个儿子,努尔哈赤1共有105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104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105岁,年纪太小。8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8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权势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迷努尔哈赤在天命101年(1626)8月101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仿佛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3兄弟气力迅速壮大,便在推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以后9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宣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候,多尔衮3兄弟的处境最为艰巨,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托,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甚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以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3份效忠的誓辞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1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抑他们的两白旗权势。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3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要挟皇权的3大贝勒的权利,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1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天聪2年(1628)3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候,多尔衮刚满105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1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外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干,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2年(1628)2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3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1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1份。天聪8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3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固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代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6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因而天聪9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清除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令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1次出征,多尔衮不费1刀1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2百余年的元代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取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嘉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当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1方面极力劝降,1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以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即可全力对付明代。他在天聪10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代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1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102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当年4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6王之第3位,其时年仅2104岁。   在此以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光辉战绩。崇德3年(1638)他被授与“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3106座,降6座,败敌107阵,俘获人畜2105万7千多,还活捉明代1亲王、1郡王,杀5郡王等,给明代以沉重打击。班师以后,多尔衮得到了马5匹、银2万两的赏赐。

崇德5年到6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1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背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1方面多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1方面带领4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最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代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经是时间问题。

不久,这个时机终究来到了。崇德8年(1643)8月9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思背后,正迅速酝酿1场剧烈的皇位争取战。

这时候候,代善的两红旗权势已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华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甚么发言权。第3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格、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局势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趋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战功多,才能较高,天聪6年已提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

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权势,但同时又保持着1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3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3旗的代表人物必定要推戴豪格继位。另外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没必要说,身后两白旗和英勇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份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1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不管他偏向哪1方,都会使气力的天平产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3个人具有继承的资历: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剧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讲,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但由于他据有3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然。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很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知他不用惧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趋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1。

是年8月104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8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迫不及待,他们1方面派人一触即发,包围了崇政殿;另外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候,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视察情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

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要挟。两黄旗大臣也纷纭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

这1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1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固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让步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构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10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1是由于他年甫6龄,易于控制,而排除豪格,因此也排除叶布舒、硕塞诸皇子;2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容易为诸大臣所接受,乃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固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其实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权势的均衡。既然黄、白2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定之事。

但他1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这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2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其实不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床单故事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10分辣手的皇位争取问题,自己也向权利的顶峰迈进了1步。随后,统治团体处理了反对这类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1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8旗内乱,保存了实力,保护了上层统治团体的基本1致。固然,他这1提案,是自己争取皇位不容易得逞以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情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不是是他1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怀。

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情感纠葛描绘得凄美缠绵。他们是否是1见钟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上对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1共有3种猜想。1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以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2种说法是两个人不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洁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3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3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1见钟情,因而对着敖包互许毕生。情节美则美矣,惋惜根据史料考证,1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产生。由于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1面也是很困难的。

两人第1次见面应当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3岁,孝庄两岁。别说1见钟情了,两3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2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2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3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

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在觉得12岁1小孩,结甚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量,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通情达理的。这样1来,才见了3次面的两人就已各自结了婚。

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多尔衮和孝庄原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跑来横刀夺爱,是极不现实的说法。事实上对孝庄来说,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一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1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满蒙联姻不是1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3大块。

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1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善打仗,恰恰强邻又多。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代,哪个都得罪不起,唯1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建州女真。更深层次的缘由是,科尔沁蒙古的首领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难以带领民族重新突起的。唯1的办法是改变人种。所以,他们才心甘甘心地将部落里所有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1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光复被汉族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每一个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嫁的。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甚么1见钟情、生死相许。固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集会上见过3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公道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1种使命的达成。爱情,历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1场汗位争取战。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人实力旗鼓相当,要是两人真干起来,满清非得亡国不可。无奈双方决定各退1步,另立别的皇子。经过孝庄从中调停,福临继承了皇位。小皇帝尚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政权易主随时都可能出现。庄妃如何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得嫁给多尔衮,这多少有些政治婚姻的味道。

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3条证据。1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当在说1个寿宴。“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1种风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1起办的意思。

第2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求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1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蔽到公然的进程。还有1点是,清代的3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千米。依照清代初期丧葬制度,皇后不管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以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从这1点上也能看出几分端倪。

电视剧中,多尔衮好像很痴情。除自己很不愿意地讨了1个小玉儿做老婆外,就没讨过老婆。实际上不算上孝庄,多尔衮有妻妾10人。但他总共就1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而且在松锦大战后,多尔衮元气大伤,再生不出孩子来了。这1点也是孝庄皇太后勇于嫁给他的缘由之1。由于知道跟他不可能生出孩子来,真要是生出来了那算是皇子还是亲王?正由于多尔衮不能再生育,所以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跟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造成要挟。这样看来他们的婚姻,多少有点名不副实。而且多尔衮短寿,不到39周岁就病死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的顺治的重任全落在了孝庄身上。她以她的智慧和胆识,扶持着年幼的顺治度过了皇位交替的狂风疾雨,又辅佐孙子康熙登基,实现政权易手。她在风雨兼程中度过了曲折波折的1生,留给后世1个美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