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湖广填四川是哪几个省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连年战乱、灾荒后,人口大幅度锐减。据康熙时期的统计,当时四川人口仅剩9万余人。这个数字的背后,代表着历经千年繁荣的四川,已经陷入凋敝。四川在秦汉时期,就有“天府”的美称。

土地肥沃,水利便捷,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川的印象。唐朝时,成都是可以跟国都洛阳齐名的城市。宋、明时,四川是西南的枢纽。

可是,当康熙年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任后,看到的只有一片荒芜。当地了无人烟,这里仿佛荒废了百年之久。房屋倒塌,土地荒芜,骑马走过,稀少的几个人,也大多衣衫褴褛。幸好,这位四川巡抚是个有担当的官员。

他想要恢复四川旧日的辉煌,唤醒土地上的烟火气。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奏折,提出移民开垦荒地的建议。这道奏折得到康熙皇帝的同意,这才有了“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不过,虽然称呼上是“湖广填四川。”但实际上,当时向四川迁徙人口的,包含有很多省份。湖广地区,只是占移民的大多数。其余包括河南、山东、陕西、云贵地区、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甘肃。

这些都是当时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这次移民,跟过去中国移民,有很多不大。汉唐时期中国的移民,都是从北向南。而“湖广填四川”,却是由东向西移民。

为了鼓励移民,康熙皇帝还对移民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移民到四川开垦荒地后,五年后才征收赋税。开垦越多,奖励越多。

这项政策,其实只在康熙时期实行。康熙末期,这项政策已经基本停止。虽然实行时间补偿,但对后来四川影响极大。以至于清朝末年的《成都通览》中都说:“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不过,“湖广填四川”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当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康熙年间,四川可以逐渐稳定下来。因为土地开垦后,大家都可以实现温饱,甚至过上不错的生活。

而且,因为有大量外来移民,很多其他省份的农作物、手工业、制造业、文化也跟着也一同进入四川。明、清时期,中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陆续传入玉米、马铃薯、红薯。这些都是产量极高的农作物。占用土地少,却可以带来大量口粮。

对于四川这个涌进大量移民的地区,这个情况极为有利。四川的凋敝,更多是人口稀少导致。当地的却极适合农耕。现在有了高产的农作物,又有大量人口开荒。

四川粮食储量增加极快,不仅可以满足本省使用,还能销往各地。尤其是长江水路的贯通。所以,康熙以后,重庆很快转型成商贸城市。很多外籍商人也跑到四川贸易。他们沿长江贸易经商,将四川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当时四川运往各地的,除了粮食,还包括丝织品。蜀锦在千年前就有名气,移民的进入,让四川当地的纺织重新得到发展。陶瓷、造纸也日益繁荣。煤、铁开发速度加快。移民的进入,对四川现在的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不过,这项政策,也带来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康熙末期,随着土地逐渐开垦完毕,四川境内基本没有什么空余土地。可是,康熙年间进入四川的人都在宣称,他们到了四川后,很多都过上富裕的日子。康熙时期入四川的人,大多获得三十亩水田或五十亩旱田。

这种说法流传极广。雍正年间,民间流传着这一种说法:“谓川省之米,三钱可买一石,,,一去入籍,便可富饶。”

可是,康熙以后,时机已经过去。四川已经没有太多空余土地。但很多人都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不断往四川移民。雍正、乾隆年间迁往四川的,不只穷人,很多地主大户也拖家带口前往。

到了以后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容身之处。很多人成为佃农,或直接沦为赤贫流民。其中很多人干脆聚众闹事,在山里当土匪。地方官府一直想要禁止。

乾隆对流民态度较为温和,只让官府防范流民滋事,以稳定为主,对那些作乱的流民,严加惩处。但是,流民问题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在乾隆末年,酿成一场新的动乱。

湖广填四川是哪几个省

因为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问题,四川人口极度稀少,所以出现的这么一次大规模移民,简称是湖广填四川,但是涉及到的省份多达十几个,大概是有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甘肃等。实际上有10几个省份的人员都去填充四川了,只是说湖广的人数比例最大最多而已。

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进行“湖广填四川”最早可以追随到公元1639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大军入川,大肆屠杀本地的四川人。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中记载“凡城镇村庄房屋皆纵火焚毁,而仓廪山林也遭毁灭。四乡无人迹,皆成旷野”。顺治三年,张献忠战死,清军入川。

清军入川,并不代表着四川地区的战火结束,而是又一个噩梦的开始。

清军在四川地区又先后进行了平定南明的战争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四川饱受战火的摧残,再加上连续不断的灾荒,直接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锐减。明末,户部上关于四川的人口记载有400多万。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再次进行人口统计,四川竟然只剩下9万余人。

四川古称巴蜀,我国西部最大的盆地。因为这里温润温和、土地平坦使这里土地肥沃,历朝历代,四川都是西部最大的粮食产地。所以这里人丁兴旺、百业兴盛。在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人口甚至达到了一千多万人。

其实,早在康熙七年的时候,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向康熙帝上表称,四川现在已经是满目疮痍人烟稀少,很难恢复一省之民力,朝廷派下的赋税指标,四川更是无法完成。同时希望朝廷能下旨移民来填充四川人口不足的问题。在当时这个意见得到了年轻的康熙皇帝极大的支持,但是,面对当时碍于清朝对四川的控制里还比较薄弱,四川不少的地区还存在一些反清的势力,朝廷没有心思安排移民大计,只得先将其搁置。到了三藩平底以后,四川局势才安定下来,朝廷才考虑移民填四川的问题。

终于,在康熙三三十三年,经过朝中大臣的重新商议之后,一致同意从两湖、两广地区迁移人来填充四川。并正式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旨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为了鼓励老百姓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朝廷还颁布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例如移民去四川的老百姓,朝廷将分配土地归其私人所有,减免税赋。再如携带子女举家迁往四川者,朝廷不仅为其解决户籍问题,还发放一定补助,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对于那些出生在四川的移民二代,朝廷恩旨永不加赋。而在四川各地的官员们必须妥善的安排移民,因为移民的数量直接纳入了官员的考核之中,如果移民工作做得好,他们的官就升得快……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长达一个世纪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拉开了序幕。这次移民从康熙三十三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道光年间才停止,移民的人数达100多万人,涉及当时的十余个省份,但是主要的人口都是以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为主。正如清末《成都通览》里所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这次“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大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奉皇帝的旨意入川,属于地区性移民;第二类是为了生存在入川,他们大多数人事为了躲避灾荒,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才拖家带口的来到四川;最后一类则是商人入川。一些商人看见四川的发展潜力,选择将自己的号开到了四川各地,有的商人直接在四川落户。

因为移民不断地涌入四川地区,饱受创伤的天府之国逐渐恢复了生机,荒芜的土地被人民重新开垦,废弃的集市也有了商贩的叫卖。到了清道光年间,四川地区已经恢复了天府之国的兴盛。随着时光远去,移民的后代已经成为四川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很多的四川人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祖籍时,他们都会说自己是湖北或者广东人的后代,还有一些人每年坚持回祖籍地祭祖。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化不开的家国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