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以对江东父老是什么意思 项羽之死真的是不肯过江吗项羽失败的原因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无言以对江东父老是什么意思

项羽本来想带家乡的年轻子弟一起干一番事业的,结果兵败,手下死了不少。那些他从家乡带过来的士兵很多都死了,他没有脸面回去见那些士兵的家人。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从垓下兵败后,率壮士骑兵800多人突围南奔,败退至和县乌江时,仅剩下20多人。

最后,项羽走投无路,自刎而死,汉将王翳得了项羽的头颅,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到项羽身体的一部分,这些人拿着项羽尸身的一部分,回去后因此都被封了侯。

项羽之死真的是不肯过江吗

不是,真实是刘邦不会错过半点机会,项羽没有丝毫的逃生机会。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壮举,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他们认为,项羽虽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乌江》中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项羽是“人杰”和“鬼雄”。那么,你可曾想过,项羽他为什么会不肯过江东呢?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以他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的,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句句写到项羽是一个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对他自刎的行径表示惋惜和失望。20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的原因。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喜欢独断专行,这也是导致他在与刘邦对峙的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但根据最早的史料记录,项羽是因为失败,没有脸面再见江东父老,才自刎于乌江而不过江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问题“怕丢面子”。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他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再来报仇雪恨不晚矣。然而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没有过江,拔剑自刎而死。这是司马迁的一种说法,因为他与项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描写得又极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所以这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而且后世有关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出自此处。

说到项羽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宠妾虞姬,据传,项羽的自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虞姬的影响。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听闻四面楚歌,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便挥剑自刎。项羽是个刚愎自用、死要面子的`人,眼见自己最心爱的侍妾都已经被逼自杀,心中自然是既伤心,又羞愧难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楚军伤亡惨重,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定会觉得自己羞耻难当,再无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便不肯过江,自刎于乌江江畔。

有一种说法是说并不是项羽不想过江,卷土重来,而是他根本就没有了渡江的机会。现今有学者研究认为,项羽当初并不是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项羽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仓皇出逃到江东方向,因为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地盘。而且他的那些部下还是非常效忠于项羽的,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与刘邦对抗到底。如果项羽能够顺利渡江的话,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的。然而历史是不会再给一次重来的机会。即使项羽想要渡江,可是逃至东城时就已经被汉军包围,在混战的过程中再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二百四十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但这种说法也同样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和遐想,而且遭受到众多学者的反对。

毋庸置疑的是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因为司马迁的年代与楚汉之争仅有70年的历史,所以他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其实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项羽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而又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的人,这些才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因而显得慷慨壮烈,为后人所惋惜。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将之一,自24岁起兵开始,历经了70多场战斗可谓是百战百胜,但最终还是落了个自刎而死的下场。

而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上来看,项羽身为天之骄子,及冠不久就成就了霸业,难免刚强直爽,胸无城府。征战无数的他过于暴戾,在进入秦王宫之后大肆屠烧,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刘邦来说他缺少政治敏感度,最后陷入了了四面楚歌的困局,其实他大可东渡乌江从头再来,可是他却只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自刎而死。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地理条件对于战争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占据巴蜀之地,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战略地位也很重要。项

羽在占据秦国都城之后,把这三座城池分封给了他人,自己却以贫穷的彭城为都,这个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一、项羽失败的内部原因: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过低的政治觉悟注定难成大业

(1)政治选择的错误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暴政之后,并没有像秦朝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王朝,而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他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好的地域划分给了自己的亲信,把之前的六国贵族后裔发配到了偏远的地方。显然这最终导致了旧贵族与项羽集团之间的矛盾。

对于刘邦的分封更是错上加错,项羽认为巴蜀地区地势险峻,无法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刘邦。他的这个做法大大忽视了这个地方的军事价值,此地乃是一块绝佳的易守难攻之地,并且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刘邦之后的军事活动来说这块宝地,是一块绝佳的军事后方基地。

更难想象的是,他竟然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别安排给三个人统治,当时秦朝刚刚被灭,很多百姓心中的不满还没有被安抚下来,因此这三个人在当地十分不得民心,刘邦瞅准了这一机会,趁机攻占关中地区,并且一步步做大起来。

总之,项羽对于土地的不当处置,使这个本来统一的国家渐渐走向了分裂,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注定了项羽之后失败的结局。

(2)过于迷信武力:

在《项羽本纪》中曾记载,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从这方面我们可看出,他出生于武将世家,家世显赫又得到了季父的培养,显然是一个人中龙凤。但是,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他,并没有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

从他用武力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分土为王”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这种做法,除了使刚刚统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混乱,还导致他不得不利用武力到处去镇压,在讨伐齐国田荣时,刘邦趁此机会占领了楚都彭城,之后项羽率领3万精兵回救,但是后方却被汉军将领突袭。

与此同时,韩信正在消灭北方六国,拉拢项羽阵营的大将,慢慢的,汉军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没有固定后方补给的项羽粮草殆尽,被破签订了《鸿沟合约》。

合约签订后,他再也没有想过另一步动作,只得率领军队东归,而刘邦却接受了张良等人的建议,撕毁了合约,出兵讨伐楚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不得民心:

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在到达秦王宫之后,就开始组织士兵大肆烧杀抢夺,屠戮百姓无数。而刘邦此时却与秦朝的父老《约法三章》。显然百姓们的内心更倾向于刘邦,争相把自己家的牛羊酒食献给军队,但是刘邦却拒绝不享受,于是,当时的秦朝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除此之外,他还除掉了义帝,虽然他已经起兵造反,但他还算是臣子,这样一来,他相当于犯了“弑君之罪”,那么任何人都有了起兵攻打他的理由。

总之,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得民心,在与汉军的“垓下之战”时,汉军之所以可以找到他,就是因为有一老农为刘邦指路。

(4)用人不明:

项羽所亲信的近臣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过去楚国的宗亲故旧;

另一类为楚国之外的人

项羽有着浓厚的宗亲意识,比如说他手下的项伯、项佗,项庄等人都是他过去的亲信。

其实,一开始他身边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说韩信、陈平、龙且、范增等,但渐渐的这些人都离他而去了,最后只剩下过去的宗亲贵族。

这些人之所以离他而去,是因为项羽本身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分不清楚忠臣和奸臣不善于纳谏,渐渐的很多人都和他产生了隔阂,最终离他而去。

英布本来是项羽的爱将,多次以少胜多战功显赫,被封为九江王。但到了后期,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却称病不出。因此项羽埋怨他,于是便派使者去召见他,在这种情况下鲸布更加害怕,不敢前去 。正好刘邦派使者来劝降,于是他便“反楚归汉”了。

除了这些人之外,他的宗族也是如此。

虽然项羽十分信任项氏家族,但有些人甚至成为了内奸,项伯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帮助刘邦,本来函谷关时项羽完全可以战胜刘邦,但是项伯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情,泄露了军机,还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最终导致鸿门宴时刘邦顺利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