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机构谁的权利最大六扇门、锦衣卫、东厂、西厂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明朝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执政的王朝,留下了许多传奇的历史和故事。无论是朱元璋布衣出身而取得天下,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佑樘一生爱一人,崇祯帝君王死社稷……这林林总总全都化作历史佳话,为后人谈论不休。

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对明朝题材似乎格外青睐。而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当中,只要关于明朝,就总会提到这么几个特别的机构,分别是六扇门、锦衣卫和东西两厂。在这些作品里,这些机构个个都位高权重,那么四大机构中,到底哪个权力最大呢?

>> 六扇门

总的来说,六扇门出现的时间应当最早,因为六扇门本身并非是一个机构,而是三法司衙门的总体代称。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三法司的概念,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宋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而明代则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因为三法司衙门为了展现衙门的威严和气派,所以多开六扇门,因此才被称为“六扇门”。

而三法司中,刑部负责讯问审判,大理寺则主要进行核验检察,专职处理、平反冤假错案,对刑部有一定的监督权,都察院则对刑部和大理寺双方都有监督的权力。三个机构彼此合作互相牵制,从而保证法律之清明。

总的来说,六扇门代表的三法司,是国家明面上的正统司法机构,从地方到中央有一个层层上报的过程,无需直接对皇帝负责,是一种国家治理机构。其中大理寺最高长官为正三品,刑部长官为正三品,都察院长官为正二品,三法司总体则为最高司法机关,权力极大。

>> 锦衣卫

锦衣卫最早由朱元璋于1382年创立,一开始的名字叫做“拱卫司”。锦衣卫是皇帝直接管理的特殊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即使是三法司对锦衣卫也没有直接的监督权,而锦衣卫却可以以皇命为由监察、逮捕、审讯国家各级官员,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头百姓,锦衣卫都有权调查捉拿,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进行缉捕和审讯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为锦衣卫指挥使,品级为正三品,看上去虽然不高,但因为皇帝给予的特殊权利,实际上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要凌驾于朝堂大臣之上,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而且锦衣卫跟三法司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就是锦衣卫主要处理的是皇亲国戚、高官豪绅的大案要案,而三法司主要处理的大多都是民间纠纷,皇帝对两者的重视程度自然完全不同,因此从权利和地位上来看,锦衣卫要远远高过三法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扇门。

>> 东厂

正因为锦衣卫的权力极其之大,导致出现了很多冤假错案,皇帝急需一个势力来制衡锦衣卫,于是朱棣在1420年时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东缉事厂”,即为东厂,任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来制衡锦衣卫。

锦衣卫掌握了侦查、追捕、审讯的权力,几乎将整个诏狱之事都纳入囊中,在司法上简直一手遮天。东厂建立后,一开始皇帝就赋予了其监察、缉捕的权力,从而分割锦衣卫的权力,东厂渐渐发展壮大之后,关押审讯的权力也被收入囊中,从机构职能来看,此时的东厂跟锦衣卫已经别无二致

但东厂本身就是皇帝用来制衡锦衣卫的机构。锦衣卫虽然厉害,但到底还是在皇宫之外干活的外臣。而东厂宦官则是在皇宫之内的内臣,他们更有机会接近皇帝,也更能在跟锦衣卫的权力斗争中占得先机,因此实际上东厂的权力是要高过锦衣卫的,魏忠贤时期,锦衣卫指挥使见到魏忠贤甚至还需要行下跪之礼。

>> 西厂

随着东厂逐渐坐大,到了明宪宗时期,东厂又开始一手遮天了,锦衣卫作为外臣无法插手皇宫内臣之事,因此明宪宗急需另一个宦官势力来制衡东厂。因此,在1477年时,明宪宗就建立了西厂,让宦官汪直当了西厂首领,目的就在于专门监察东厂和锦衣卫的一言一行,是明宪宗专门用来斩东厂和锦衣卫的利剑。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汪直一当上西厂头领之后,当即就开始大肆抓捕宦官、锦衣卫和当朝大臣乃至普通百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厂和锦衣卫,但也导致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致使朝堂和民间都人心惶惶,因此西厂仅仅成立了5个月之后就因为朝堂大臣的联合反对而被裁撤。

可东厂始终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明武宗时期时,在1506年时又重新开了西厂,继续用以压制东厂和锦衣卫,因此西厂存在的时间里,一直都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但西厂到底是个“后辈”,根基不深,仅仅5年之后又走了之前的老路,被明武宗彻底裁撤了。

>> 结语

总的来说,以上四大机构当中,如果以巅峰权力对比来看,其排序应该是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的,但因为西厂存在的时间实在太短,从延续时间、权力大小来看,东厂应当是笑到了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