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生平简介 夫差为什么不杀勾践夫差最后的结局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吴王夫差生平简介

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夫差自刎,时年55岁。

破越复仇

公元前496年,阖闾攻越,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越军采取偷袭战术,阖闾中箭,伤脚大拇指,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夫差继位后,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

公元前494年,勾践闻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人、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

伍子胥劝谏说:“从前有过氏杀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寻氏,灭掉夏后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缗正在怀孕,逃到有仍国生下少康。少康当了有仍国的牧正之官。有过氏又想杀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国,有虞氏怀念夏之恩德,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封给他纶邑,当时少康只有方圆十里的土地,只有五百部下。但以后少康收聚夏之遗民,整顿官职制度。派人打入有过氏内部,终于消灭了有过氏,恢复了夏禹的业绩,祭祀时以夏祖配享天帝,夏代过去的全部故物都收复如初。现在吴国不如当年有过氏那么强大,而勾践的实力大于当年的少康。现在不借此时机彻底消灭越国力量,反而又要宽恕他们,不是为以后找麻烦吗!而且勾践为人能坚韧吃苦,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悔不及。”

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计,而听从太宰伯嚭之言,答应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争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准备攻打齐国。

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这是想到利用民众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现在越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于齐国,岂非大错特错!”夫差不听,北伐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兵。兵至缯邑,召见鲁哀公并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贡列举周礼来劝说伯嚭,夫差才停止进军。于是夫差留下来略取齐、鲁两国南疆土地。

公元前487年,夫差为驺国讨伐鲁国,至鲁,与鲁定盟后离开。公元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公元前485年(十一年),夫差又一次北伐齐国。

齐国大夫鲍氏杀死齐悼公。夫差闻说,在军门外痛哭三日,乃从海上运兵攻齐。齐人打败吴军,夫差才领兵回国。公元前483年,夫差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tuó,驼)皋盟会。

国破身死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夫差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得知,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七月辛丑,夫差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夫差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夫差盟会已毕,与晋定公分别,想伐宋国。伯嚭说:“您能打败宋国,但您不能留下来占有它。”于是领兵归国。吴国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夫差在外很久,士卒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拔剑自刎,吴国灭亡。

夫差为什么不杀勾践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得只剩五千多残兵败将,退到会稽山上死守。吴国本应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越国,可吴王夫差只把勾践夫妇押回国内当人质就完事了,后来居然还放勾践回国。结果在人家的金钱、美人和溜须拍马功的轮番轰炸下,被搅得晕晕乎乎的夫差,落了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很多人说到这个故事,只有一个字:蠢。吴王夫差真是蠢,这不明摆着放虎归山吗?其实,饶恕勾践、不灭越国这两桩事,夫差还真没做错。

要知道那可是春秋晚期,灭掉一个小国也就罢了,像陈、蔡、卫、许这样的二三流国家,哪一个不是被大国揉来揉去灭了好多回,却一次又一次地“败组复活”?吴国不是刚占了一把楚国的郢都?结果呢?越国的历史据说比吴国还要悠久,国力也不比吴国差多少,要彻底征服越国,谈何容易!以吴国的能耐,把越国打服倒是不难,但要把越国一口吞掉,怕是没那么好的牙口。

越王勾践不是派文种去求和吗?文种虽然是游说,但说的可都是大实话。真把越国逼急了,双方拼个鱼死网破,对吴国半点好处都没有:缴获少,伤亡多,元气大伤,别忘了还有个偌大的楚国憋着报一箭之仇呢!这么拼对吴国有什么好处?

再看看吴王夫差的做法:接受投降和战利品,让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这对吴国其实是有利的,即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战果。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后人看到,越国用美人计腐蚀夫差,拿蒸过的稻种折腾吴国,故意送去金钱、木料和士兵,引诱吴国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但仔细分析就该明白,至少在当时,这些东西从越国源源不断地送到吴国,只会让吴国变得更富强,而不是更弱。

事实上,从战后吴、越的实力对比,和吴国对越国实行的种种控制措施来看,勾践被扣在吴国和回到越国其实没什么两样—夫差的宝剑随时可以砍掉他的脑袋。夫差如果真不接受勾践的投降而与之硬拼,结果怕是吴、越两败俱伤,楚国渔翁得利;倘接受投降,并杀掉俯首称臣的勾践,那么在那个讲究大义的年代,吴国怕是再也混不下去了。

既然放勾践、饶越国都没错,那么夫差为什么败了?原因是他别处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本来,降伏了越国,控制了越国的经济命脉之后,接下来就该发展吴国经济,充实吴国军力,这样不出十年,越国怕是想反也没法反了。可吴王夫差却把越国送来的战略物资,一股脑儿投入到楼堂馆所等基建项目上,还搭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越国固然穷了,但吴国也被折腾得够呛,后果自然可想而知

本来凭借着政治渗透(这早就做了)、经济压榨(这正在做)和文化压制,夫差可以慢慢消化掉越国,即使做不到,也能让越国长期做吴国的附庸,前提只有一个—保持对越国的绝对军事优势。可夫差偏偏在没消化掉越国之前,又是打齐国,又是折腾晋国。这两国可都是比越国甚至比吴国都难消化的超级“糯米团子”。夫差还没消化完越国这块“早点”,就急吼吼去吞那俩“大团子”,就算勾践没二心,夫差噎死的概率也不小,何况勾践一直在那儿舔着苦胆呢?这也就注定了夫差灭亡的结局。

夫差最后的结局

卧薪尝胆的勾践反杀。

历史上成大事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能屈能伸的胸怀是第一要义。面对奇耻大辱而能坦然受之,大部分人都会痛苦不堪,这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是世仇,首先是勾践的父亲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又支持吴王阖闾弟夫概自立,两家从此结下仇怨,之后吴王阖闾兴兵讨越,越军又射死了吴王阖闾,仇上加仇,等到吴王夫差继位后,发誓要报越国的杀父之仇,这才有了后来吴越夫椒之战,大败勾践,将勾践困在会稽山,无奈之下,越王勾践卑辞向夫差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整整三年才得以回国,最后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终于一举灭掉吴国。

吴国之所以会遭到灭国之灾,就是因为夫差误听谗言,错杀了一位吴国功臣,此人就是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后又大力支持夫差的的伍子胥,夫差在被立为太子是曾表示要将吴国的一半分给伍子胥,但是在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力主一举消灭越国,多次劝吴王杀掉勾践,但受到奸臣伯嚭的诬陷,夫差听信谗言,先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后来又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留下遗言,要家人将他的眼睛挂在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临死前吩咐手下,待自己死后,用一块布把他的脸盖上,并说自己无颜面对吴国子民,也无颜面对已死去的伍子胥,也有一说是吴王夫差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人死之后把脸盖上这一丧葬礼仪最早的明确历史事件记载。

当然,这一礼仪最早起源于周朝礼仪制度中的凶礼(丧葬之事),是“周礼”的五礼之一,虽然后来部分礼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凶礼中的人死后要盖上脸这一项却一直未变,古人这么做,不排除有迷信色彩,但这一做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目的和作用。

古代医学水平较低,一般只能通过心跳和呼吸判断人是否死亡,但是这样很容易出现误判,对于有些短暂失去心跳和呼吸的特殊情况就会造成误判,如果将一个并未真死的人直接下葬,且不是伤天害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有了“停尸”的习俗,在此期间就会用一张白纸或是白布盖住死者的脸,如果“死者”并未真的死去,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呼吸就会将白纸或白布打湿,这样就避免出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