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篡位称帝 王世充与李世民之战王世充最后的结局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王世充篡位称帝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皇泰主封王为太尉,开太尉府,朝中事务无论大小都决于太尉府,三省六部徒存虚名而已。王这时摆出一代贤相的架势,开放太尉府大门,凡自以为有文武之才者,有治国之方者,有未雪之冤者,均可随时入府陈述。于是登门求见者日以百数,王均亲自接待,殷勤抚慰,来者皆大欢喜,以为言听计从,却不料王只是做做样子,过后无一施行。时人评论为“徒为儿女之态,以悦下愚”,所谓口惠而实不至,就是指王世充了。不过王也算善于收买人心,起码他肯亲自来陪笑脸说好话。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像王世充这种胸怀大志的人,不是一个小小的太尉就满足得了的,王的这种心理被不少人看出来,就有那么些人来劝他自己称帝,说什么天象,什么王气,什么祥瑞,反正一切现象都说明他王世充就是真命天子了。也不知是谁创造的先例,篡夺者都喜欢搞禅让这一套东西,所谓禅让,是指上古时期尧舜禹之间退位让贤的事,国王主动把王位让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当然是一件感人肺腑的事,那个接受禅让的人当然也脸上有光,也难怪篡夺者喜欢打禅让的招牌。这禅让当然是大事,要分几个步骤进行,大概是加九锡、加殊礼、正式让位这三步曲,王也照此办理。

唐武德二年(由于隋炀帝在去年驾崩在了江都,此后的纪年就改用李渊的年号)三月,王世充开始进行篡位工作的第一步,派了段达去向皇泰主要求给王世充加九锡,九锡是高规格的车、马、弓、矢等九种物品,平时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就像后世只有皇帝能用明黄色),天子为了荣宠大臣,允许他在这九种物品上可以采用与天子相同的标准。古代君臣之礼就是体现在谁用什么器具,谁穿什么衣服这些事情上,加九锡使大臣与天子享受同等待遇,王世充竟然主动要求加九锡,这用意实在太过明显。皇泰主当然不愿意随便就失了君臣之份,就搪塞段达说,王公破李密有功,已经封他当太尉了,等以后王立下新功,再加他九锡也不迟。段达倒也诚实,回答道“太尉欲之”,好一句太尉欲之,“为什么我要给你?”

“因为我想要!”就算苏秦张仪复生只怕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理由了。皇泰主大概当场气昏了,反正他目瞪口呆地看了段达半晌,然后说,随你们好了。次日,王世充被封为相国、郑王(王去年三月被封为郑国公,再升官当然就是郑王了),加九锡。

第二步加殊礼立即就随后进行了,加殊礼是指赋予某位大臣以准皇帝的身份,百官以对待皇帝的礼节对待此人。王世充派人抓了些鸟,弄些布条来写上“郑王当有天下”之类的字样,把布条系在鸟脖子上然后放飞,之后又布置人手装作无意间捕获这些鸟,发现布条后,就说是天将降大任于王世充(这种招数好象陈胜吴广也用过,不过那布条是放在牛肚子里而已,大概上次王世充冒充周公得了甜头,忍不住又来一次吧)。朝中大臣都是聪明人,那还有不明白的,于是百官联名劝进,皇泰主也下令加王世充殊礼,王世充连连谦让,连上了三次表章推辞,无奈皇泰主和众百官执意要给他加殊礼,连续三次驳回了王的推辞,王最后见盛情难却,民心所向,也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第三步正式禅让发生在四月,王世充派段达等十几个大臣去劝皇泰主,让他让位给王世充。皇泰主大怒,痛骂这些大臣说,如果天要亡隋,就让王世充直接称帝好了,何必假惺惺搞什么禅让,你们这些人都是隋的大臣,我家没有亏待过你们,今日何出此言!有这几句话,皇泰主不愧是隋文帝杨坚的后代。虽然皇泰主进行了小小的抵抗,禅让毕竟还是进行了,王世充照旧在谦让了三次之后当了皇帝。幽默的是,王世充在禅让仪式上还郑重地表示,如今天下大乱,皇泰主年纪太小,能力不够,我不得不暂时代替他当皇帝,等我扫平天下,一切正常后,一定将皇位还给皇泰主。就这样,王世充即皇帝位,大郑皇帝诞生了。

皇泰主王世充登基后,只活了一个月。虽然隋朝已经灭亡,但毕竟还有些大臣忠于皇泰主,这些人密谋兵变,杀掉王世充,让皇泰主复辟,结果事情失败,反而被王世充所灭。这事情连累了皇泰主,王担心此后又有人以皇泰主为号召,于是在这年五月派了侄子王仁则用毒酒杀害了皇泰主。皇泰主临死之前,焚香发誓,“愿自今以往,不复生帝王家”。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辛酸。

王世充与李世民之战

王世充想当个好皇帝,篡位初期,他丝毫不摆皇帝架子,经常亲自轻骑简从在洛阳城内视察,也不要求搞什么清道(皇帝出门原本是要戒严的),王经常对人说,以前的昏君都是因为深居宫内,不了解民情,所以才会被奸臣蒙蔽,我不能重蹈覆辙。王还表示欢迎天下人评论朝政,专门开了两个地点,一个负责接待上访伸冤,一个负责接待直言进谏,这些亲民措施大有成效,献策上书的每天都有数百人。也许是成效好得过了头,王世充发现,原来当一个亲民的皇帝如此之累,于是慢慢的这位大郑皇帝也开始“深居九重”了,至于那两个地点,自然也就被取消了。

在乱世里,称帝标志着一种惟我独尊的志向,所谓天无二日,王世充称帝,也就明确表示了他要消灭其他势力的决心。王的称帝大大得罪了李渊和窦建德,不过那也没有办法,中华九州之地,王只占了豫州(就是河南)一州,要想一统天下,李渊和窦建德是一定要得罪的。

其实王世充与李渊早就是敌国关系,在王三连败的那段倒霉日子里,李渊名义上与李密是盟友关系,曾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进攻过洛阳,很是耀武扬威了一番,这种事王当然不可能忘记。不过,真正激化双方矛盾的是武德二年四月(这是王世充称帝之前的事)朱粲的叛唐降郑。这个朱粲在隋末也是一家反王,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末起兵,称迦楼罗王,后来更于大业十四年十月自称楚帝。这个楚帝最出名的事是吃人,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吃,而是他全军以人为军粮。在隋末乱世中,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在打仗,农民连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能种地,所以,军粮问题一直是困扰各路好汉的最大难题,几乎是有粮则兴,无粮则亡,李密的兴起就是靠了攻克隋最大的粮仓兴洛仓。朱粲这个楚帝居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军粮问题,所用的手段就是吃人,大业十四年这年朱粲的地盘饥荒,朱就教导他的手下说,“肉之美者,无过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于是朱军就去收集“军粮”。这种人的存在,可以说是天下百姓的不幸。做老百姓的,最老实也只能做到宁可饿死也不造反,但明知道自己要被楚帝的军队吃掉了,那也只好起来反抗,朱的地盘内四处起火,朱支持不住,不得已于武德二年闰三月投降了李渊,被封为楚王。李渊派了个叫段确的大臣去慰问朱粲,这位段使臣有好酒的毛病,有一次和朱粲吃饭时多喝了点儿,就借着酒劲讥笑朱粲,问他说,听说你喜欢吃人,不知道人肉什么滋味?朱粲当然大怒,就回答说吃醉人的肉,味道就好象用酒糟泡过的猪肉。段当场就翻了脸,骂朱粲说,你如今不过是一个降奴,还能吃人吗!朱粲也不罗嗦,当场就把段使臣煮熟了吃了下去。吃完段使臣后,朱粲就率部投奔了王世充。王接纳朱粲,也就等于向唐宣战了。

武德二年下半年,唐的主力正在应付刘武周、宋金刚的进攻,河北兵团则被窦建德牵制,王世充乘机对李渊的唐朝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并接连取得胜利,杀掉了唐的大将张善相、李公逸等人。其中尤以张善相著名,张原是李密部将,李密被王世充消灭后,张不肯投降王,于是归顺了唐,李密后来图谋叛唐自立,就是在去投奔这个张善相的路上中伏被杀的王世充进攻时,张死守孤城,力尽被擒后不降而死。对张的死,李渊评价为“吾负善相,善相不负吾”,做臣子的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那是很少见的了。

经过半年的进攻,王世充基本消灭了唐在河南的势力,可惜的是,局势的变化出人意料,李世民奇迹般地扭转了战局,在武德三年四月消灭了刘武周和宋金刚,接着,唐的主力出发进攻王世充,唐与郑的决战拉开了序幕。

王世充最后的结局

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出关进攻王世充。王在刘武周、宋金刚被歼灭时就已预料到唐将以郑为下一个目标,因此早已做好了动员准备。按照当时唐郑的军事对比,郑虽然稍弱,但胜在本土作战,又采守势,原本应该会出现比较惨烈的拉锯场面,不料才一开战,王世充的局面就迅速恶化,郑国各地守将竟然纷纷不战而降。七月,张公瑾降;八月,邓州降;九月,田瓒以所部25州降,时德睿以所部7州降;十月,大将张镇周降,郭庆以管州降,魏陆以荥阳降,王要汉以汴州降。才三个月的时间,洛阳周围郡县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洛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隋末各家反王里,手下将领最热衷于投降的就是王世充了,其实,在唐大举进攻之前,王的部下就已经有不少降了唐。下面介绍几个最著名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王世充的人才为什么会迅速流失。秦叔宝、程知节,原为李密部下,李密败后归降王世充,于武德二年闰二月降唐,该二人对王世充的评价是“多诈”二字,程知节更评论王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诅誓,此乃老巫妪耳”,如果下级认为上级的为人好比老巫婆,那当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忠心可言。罗士信,武德二年七月降唐,罗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勇将,王给他的待遇与无名之辈邴元真之流相同;王的侄子看上了罗的坐骑,罗不肯献上,王强夺了罗的马送给了自己的侄子,罗终于怒而降唐。古人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王世充“徒为儿女之态,以悦下愚”,当然得不到人心。

眼看局势不利,王世充亲自出面向李世民求和,双方在洛阳城外隔着洛水谈判,和谈破裂了。这时王已失去了独自对抗唐军的能力,不得已,只好派了使者去向窦建德求援,窦与王是敌非友,王此举实为饮鸩止渴,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了。窦于武德三年十一月回信表示同意援救洛阳,但窦不怀好意,希望唐郑之间继续交战,到两败俱伤时再由他收渔翁之利,因此一直隔岸观火,不发援兵。

好在洛阳城的防御能力是极强的,守城器械里还包括了当时最强大的武器大炮飞石和八弓弩箭机,大炮飞石能将五十斤的大石掷二百步,杀伤力极强;八弓弩箭机则强大到夸张的程度,“箭如车辐,簇如巨斧,射五百步”,靠了坚城利“炮”,王世充在守城战中获得了成功。但是,象当年李密围城时一样,洛阳的粮食又快用完了。王世充决定在断粮前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上次击败李密的奇迹,于是,王军在武德四年二月开城出击,不知是否巧合,王军出击的人数与当年破李密时相同,也是二万。两军在洛阳城下血战,王世充和李世民都亲自上阵,王军在此战中斗志极高,死战不退,给唐军造成很大伤亡,连李世民都险些阵亡,可惜王军最后仍然不敌唐军,在战死七千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这一战是唐郑之战中最惨烈的一战,也是王世充最后一次战略出击。此战之后,王世充只有咬牙死撑,每日里除了拼命守城,就是望眼欲穿地盼望窦的援军。

由于缺粮,洛阳的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了,老百姓吃完城内的草根树叶后,只好把泥土混上些米屑做成饼来吃,城内的尸体相枕于道。当年李密围洛阳,郊外的老百姓为避战火逃入城内的有三万家,现在还活着的连三千家都不到了。挨饿的不仅是老百姓,即使贵为公卿,也只能有些糠吃,饿死的也有不少。情势困窘,人心离散,洛阳城内密谋开城投降李世民的前后有十三次之多,只是由于王世充小心防范,这十三次都没有成功。

围城的李世民也并不轻松,唐军从武德三年七月出关,持续作战已经大半年,洛阳久攻不下,将士均疲敝思归,李渊也发来密信,要李世民暂时撤兵。李世民认为如果撤兵,所有辛劳将功亏一篑,因此抗命不撤,号令军中说:“洛阳一日不下,我军一日不还,再有敢说撤退的,立即处斩。”于是唐军再无敢言撤兵者。

就在攻守双方互拼耐力之时,夏王窦建德认为卞庄刺虎的机会成熟了,于是王世充苦侯的援军终于在武德四年三月到达了洛阳城东的虎牢关。窦建德援军号称三十万,声势极盛,唐军将领大为恐慌,包括萧禹、屈突通、封德蠡在内的重臣大将纷纷请求李世民暂避锋芒,李世民认为虎牢关易守难攻,窦军短期内绝无可能与城内王军汇合,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绝对不可功亏一篑。于是李世民留李元吉领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击窦建德。李世民就在大白天堂而皇之的撤走一半兵力去虎牢关增援,王世充在洛阳城头看在眼里,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夹击唐军,取胜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如果窦建德在二月到达,王世充的二万子弟兵出城夹击,不知局势会是如何。如今王军已丧失战斗力,使唐军可以轻松调主力迎击窦军,王世充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王世充梦想着窦建德的援军能解洛阳之围,不料事与愿违,两个月后,王在洛阳城上看到了兵败被俘的窦建德,窦为援救王世充而来,却不料比王更早一步落入李世民之手,郑帝和夏王只能相对而泣。王粮尽援绝,又无力突围,只得开城投降。在受降仪式上,王世充跪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嘲弄他说:“当年你常认为我不过是个毛头小子,今天见到了我,怎么又这么恭敬呢?”王世充无言可对,只有磕头而已。 

攻克洛阳后,李世民饶了王世充全家性命,但是王的将相大臣就没有那么幸运,段达、单雄信、杨公卿、朱粲、张童儿、郭善才等人都被处斩。单雄信,隋末著名勇将,早年与徐世绩一同随翟让起兵,在荥阳大海寺战役击毙隋第一勇将张须陀,军中号为飞将。李密败后,单投降王世充,在唐郑洛阳之战中率部奋勇作战,如果不是尉迟敬德单骑救主,几乎在战场上生擒了李世民。单雄信与徐世绩曾是并肩作战的好友,二人誓同生死,后来二人虽然各为其主,但情谊仍在。李世绩向李世民请求用自己全部的功勋官爵换单雄信一命,但被李世民拒绝了(李世民一贯的作风是不计前嫌,努力招揽人才,这时为何一定要杀单雄信,着实另人不解)。徐世绩固请不得,痛哭而出,单临刑前,徐世绩割自己的股肉一块送于单,说“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日之誓”。朋友之间发誓生死与共,自古多有,但真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连桃园三兄弟也没有做到,象徐世绩和单雄信这样的朋友,也可以名传千古了。单雄信死时,有他的朋友李世绩送行,吃人魔王朱粲死时,送行的是一群愤怒的百姓。由于朱粲实在太天怒人怨,他被处斩后尸体被扔在大街上,百姓纷纷抛掷砖瓦石头打他的尸体……

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而且李世民曾答应饶他全家性命,因而逃过一劫,李渊对他的处分是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由于押解人员还没有准备好,王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来了几个唐官称李渊有旨,要王世充接旨,王急忙出应,不料那几人立刻乱刀齐下,王世充的人生就此落幕。后来查明,那几人中带头的是唐定州刺史独孤修德,他的父亲独孤机是王世充的部下,在武德二年正月企图降唐,被王世充所杀,独孤修德杀王世充是为父报仇。为人子者不顾一切为父报仇,这本身没有一点可疑,但有趣的是这几个假传圣旨的杀人凶手事后居然并没有被追究任何责任,更有趣的是,王世充家的男女老少不久就都以“谋反”罪名被李渊下令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