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生平简介 徐达的主要事迹徐达结局如何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徐达生平简介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生平事迹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

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评价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

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徐达的主要事迹

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朱元璋披盔戴甲,手持三尺宝剑,站在点将台上,开始了他“秋收革命”的启动仪式。

经过点将、祭旗、传檄、誓师四道程序后,。朱元璋给出征主副帅徐达和常遇春分别盛上满满的一碗酒,然后缓缓地道:“我们最初起来革命是为了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在各位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先灭陈友谅,后诛张士诚,再平闽、广等地诸雄,此去北伐中原,成败在此一举,静候尔等凯旋,再与之痛饮。”

徐达和常遇春齐声道:“定不负主公厚爱。”

“北伐之路凶险重重,不知两位有何良计?”朱元璋说着,目光如炬地看着徐常两人,隔了片刻才道:“第一步先取山东,清其外围。第二步进军河南,剪其羽翼。第三步进攻渲关,据其门户。到这时,元朝不灭也得灭了。”

朱元璋的话给在迷惘中的他们指明了方向,徐达和常遇春只有点头的份儿了。朱元璋“献计”之后,接着道:“另外,这次北伐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目的是平定中原,推翻元朝政权,解民、救民、安民、为民,因此民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你们此次只是打仗,不能扰民。”

徐达和常遇春不愧为双子星座,他们兵行神速,出师仅仅三天,即抵达了淮安。接着,徐达决定对守沂州的王宣父子采取“怀柔”政策——招降。

面对徐达出的招“怀柔”,王宣父子应的招是“怀孕”。王宣一边马上派人到淮安表示愿意归顺,并送上犒劳品。另一边派儿子王信四处联络,积极募兵备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对此,徐达一方面快马加鞭把王宣父子的投降信向朱元璋进行了汇报,另一方面对王宣父子极尽安抚之能事。

朱元璋马上给徐达进行了回复,封王宣之子王信为江淮行省平章。另附一封信给徐达,信里只有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徐达是聪明人,自然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对王宣父子提防起来。果然,当徐达派使臣给王宣“送喜”时,王宣却扣压了使臣,并且还准备公然违背“国际法”,杀害他们。

徐达见派出的使者“一去不复返”,马上派兵来到沂州进行“逼攻”,当然,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徐达还是再度派人对王宣进行说服。

王宣表面仍答应愿意归顺,别无二心,但等打发了说服的人后,他们又紧闭城门,拒绝让徐达的大军进城。

这下,徐达总算看出王宣父子是在忽悠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对此,怒不可遏的徐达不再“谈”、“封”、“赏”,而是直接“打”。

沂州城小,王宣之所以敢公然和徐达翻脸,完全是因为儿子王信募兵来援这个美好信念做支撑。因此,徐达一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对他攻城,他选择了防守。然而,他等啊等,一连坚持了三天,就是不见王信的踪影。这时已无力抵挡徐达的攻势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开门投降。

徐达表现得很大量,他接纳了“朝三暮四”的王宣的“二进宫”,唯一的条件就是要他马上把他的儿子王信招降过来。王宣这时只有硬着头皮给儿子王信写了一封劝降信。王宣原本以为信到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王信接到信,却来了个信到人不来,并且还杀了徐达派去的信使。徐达一怒之下,再度出兵,结果打得王信满地找牙,孤身逃往山西避难去了,沂州及附近州县自然都成了徐达的地盘。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王信这一走,王宣的死期也到了。徐达将王宣送上断头台的目的只有一个:杀鸡儆猴。攻占沂州后,徐达再接再厉,马上来了个三步走。第一步是原地踏步,徐达留一部分将士扼守沂州一带的黄河要地,目的是阻挡山东元朝的援军。第二步是稳步推进,徐达派一部分将士由徐州沿大运河沿岸进攻东平、济宁等地。第三步是继往开来,徐达亲自带领主力部队进攻益都。

结果,益都守将元宣抚使普颜不花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仍然不能阻击徐达前进的步伐,最终,普颜不花选择了和益州共存亡。徐达攻下益都后,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拿下临淄、昌乐等六州。而常遇春也不甘落后,很快带军拿下了东昌。就这样,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整个山东便都成了“朱”家地盘了。至此朱元璋的北伐第一步走“清其外围”计划圆满实现。


徐达结局如何

朱元璋赐蒸鹅致使徐达中毒身亡,历来是个传说,属于民间流传的版本,徐达的死实际上迷雾重重。

话说徐达生了背疽,也就是背上长了毒疮。据说,生背疽的人,吃蒸鹅立即会死。于是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徐达,并御赐蒸鹅一只。徐达直到吃蒸鹅必死,但不得不吃,他泪流满面,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得干干净净,当夜即毒发身亡。

背疽在古代确实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得了之后往往致命。三国时刘表、曹休、唐朝诗人孟浩然、南宋宗泽的等都死于背疽。背疽如此致命,如果朱元璋想要徐达死,大可不必送什么蒸鹅,反正这已经算是绝症治不好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再说,生了背疽吃蒸鹅就真的能立即毙命么?

从现代医学看来,背疽是背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导致的。在今天治疗起来并不困难,用抗菌素和动手术排出脓液,即可望痊愈。而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因此根本不会出现“食物相克”的情况。

从中医的角度看,鹅。性平味甘、入肺,脾经、功能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治疗虚赢,消渴。而疽症子安中医里是气血两虚,鹅肉恰恰是最佳补品。

那么吃蒸鹅导致得背疽的徐达当日即死,除非朱元璋在蒸鹅里面下了毒。

最早提出徐达死于朱元璋赐食的是《翦胜野闻》,成书于明朝中期,专门记述一些明初的轶事,但这本书里面并没有交代徐达是食用何种食物致死的。《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的观点认为《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不经。”并不足信。

到了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则故事,并首次提出了“赐予蒸鹅,疽最忌鹅”的观点。赵翼在这里耍了个滑头,明明是他提出的这个观点,但他最后却又来了个“传言无稽之谈”。真是文人的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明史》载“十七年,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明史》是清朝修的,如果清朝统治者们认可朱元璋用蒸鹅干掉了徐达,不可能不记述,可《明史》却并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可见是不足信的。

朱元璋跟徐达的感情很好,虽然老朱为了维护统治什么人都敢杀,但没道理采用这种下作阴险的手段。将当时身患重病的徐达从北平送回南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还是,并不符合朱元璋果断狠毒的作风。

老朱杀人,都要找个由头,掀起大狱,一杀就是一大群,往往也是抄家灭族,斩草除根。最重要的是,老朱是个讲究人,每个死在老朱屠刀下的人,都有取死之道,都是要走正常法律途径的。

在徐达病种的这几年里,朝廷波谲云诡,懿文太子之死,使得老朱的政治考量彻底破产,为了给不怎么成熟的皇太孙铺路,他不得不举起屠刀投向此前还极力笼络优待“与国同休”的武称勋贵们。

徐达不太可能是他的目标,因为徐达虽然是开明第一武臣,但很低调,并不热衷政治,或者可以说,徐达是个知道进退的人,所以他们家在勋贵里面并不属于第一等的政治势力。从政治角度考量,杀徐达得不偿失,影响很坏,收益很少。

徐达的死,除了背疽之病以外,或许也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老朱屠刀之下人头滚滚,他的心境难免受到影响,惶恐、紧张、不安、无奈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心力交瘁,无法承受巨大精神压力,导致病情加重,最终药石无灵,魂归西天,也是合情合理的。

倘若徐达是被朱元璋干掉的,后来徐辉祖不可能对朱允炆那么死忠,毕竟只要对政治稍微敏感一点地都会明白,老朱掀翻了勋贵的摊子,很大程度就是为朱允炆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