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生平简介 常遇春的主要事迹常遇春结局如何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常遇春生平简介

常遇春简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先是投靠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转投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并群雄、驱逐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常遇春驰骋疆场,经历无数战役,屡建奇功。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先后做过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等。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从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他很豪迈地说能率十万军横行天下,所以军中常用“常十万”来称呼他,世人也都称他为 “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自幼习武,二十岁左右便“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常遇春在家乡先是跟随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于他勇敢善战,多次建功。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随朱元璋率军渡江南下,参加了著名的采石(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战斗中,面对着元军元帅康茂才严密防守的如雨乱箭,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挥戈猛攻,率先登岸,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大败,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朱元璋占领集庆及其周围地区,获得了富庶之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次战役中,常遇春初露锋芒,一战成名,升为元帅,开始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逼应天府。陈占据长江上游,兵精船大,雄心勃勃,虎势群雄,是朱元璋的主要对手。双方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军三万设伏,经过一场鏖战,大败陈友谅,斩首万余,擒捉三千。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九江)。龙湾大捷,朱元璋以少胜多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升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陈友谅率军六十万再次来攻,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大决战。战斗中,朱元璋座船搁浅,而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正率船队来围攻,情况万分危急。紧急关头,常遇春急来增援,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然后利用小船优势,组织火攻,乘风放火,把陈友谅的舰队烧得烈焰冲天,死伤惨重,湖水都变成红色。陈友谅在撤往湖口时遭到常遇春的迎头堵截,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的实力一举成为群雄最强。论功行赏,仍然常遇春功劳最大,升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取庐州。后来又率军与邓愈会合,占领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及岭南的韶州、南雄等地。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随徐达率军攻占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经过长达十个月的攻坚战,终于攻破平江城(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常遇春再次因功进封为鄂国公,朱元璋极为赞赏他,当众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元朝。由于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率军仅用了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军在洛阳与元军遭遇,常遇春率领麾下壮士突入敌阵,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率军趁势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西进陕西的门户,为攻取元朝都城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逼近北京。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接着又挥军西进,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顺帝乘明军主力远征陕西、山西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攻,兵锋直抵通州。常遇春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驰援北平,元军闻讯仓皇北逃,常遇春率军追击千里,大获全胜。为了彻底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直捣元上都开平,迫使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常遇春与李文忠在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大破元军,又率军杀向上都。《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斩之。凡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常遇春和李文忠取得上都大捷后,凯旋而归

据《明史》记载,七月初七,当大军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忽得“卸甲风”,很快就病死在军中,年仅39岁。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惊,写诗痛悼他:“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常遇春的灵柩运到龙江关(今天南京下关)时,朱元璋亲往祭奠,追封为开平王,谥忠武;并依据“宋太宗丧韩王赵普之故事”,将常遇春赐葬钟山原;后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给他塑像祭祀,把他排在首位。礼遇之厚,非同一般。

常遇春的主要事迹

01、扬名采石矶

如今在采石矶临江边一块悬空横出的巨石上,可以看到有一处古迹,非常像人的一对脚印。

传说是元朝末期一场攻打采石矶的战斗时留下的。

1355年6月,朱元璋率领军队渡江南下,想要攻打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在采石矶战役中,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借助长江天险和江边险要的地形严密防守。

只见朱元璋军中一员壮士勇不可挡,乘着一艘小船在激流中前进。

他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挥舞蹈宝剑,拔开元军不断射来的如同蝗虫一样的飞箭。

随后,他纵身一跃登上采石矶头,由于用力过猛,竟然在石头上留下一对脚印。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导游们都是这样说的不是嘛)…

但他随后冲入敌阵,左右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惊魂未定的元兵在他的剑下纷纷倒地,这可是真事儿。

朱元璋乘势指挥大军登岸,元军望风披靡,溃散逃跑,起义军一举打垮了元军蛮子海牙部。

这个壮士就是朱元璋手下的先锋、25岁的常遇春。

采石矶从此留下了他那双著名的大脚印,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半米长的石头脚印自然不是人类所能留下的。

常遇春是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算起来也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他少年时期家里穷,跟人家学习武术,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超人。

而且马上功夫也不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不过他最初并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投奔了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

这个刘聚也就是干些拦路抢掠,打家劫舍的土匪勾当。

常遇春起初看到当土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比以往饿肚子的日子舒坦多了,倒也觉得很自在。

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刘聚并没有什么大志,跟着他这么混下去肯定没有什么出路,于是产生了脱离土匪,另找出路的念头。

这天常遇春随土匪头子刘聚去和州(和县)抢劫,恰好遇上朱元璋率军攻打和州。

常遇春乘机装作老百姓在一旁观看,他发现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不侵扰百姓。

认定朱元璋是一个有抱负能干大事的人,于是决定投奔到他的帐下。

表示愿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并且自告奋勇愿意担任渡江作战的先锋。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言语间也能看出他的忠厚与真诚,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欣然把他招致麾下。

这就有了常遇春攻打采石矶勇猛敢战的壮举。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了安徽太平等沿江各地,第二年3月又攻占了南京。

朱元璋得到南京周围富庶的地区,为在江南的继续扩展和壮大打下了基础。

常遇春也初露锋芒,立了头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视,开始逐步得到提拔。从此一生为将,没有打过败仗。

常遇春作为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不仅敢于直言,还勇猛善战,驰骋疆场,参加了历次重大的战役。

常遇春人称“常十万”,因为他曾经自称率领十万军队就可以横行天下。

朱元璋对常遇春很器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常遇春后来官当得很大,被封为鄂国公。

朱元璋还与常遇春结成了儿女亲家,常遇春的长女嫁给了朱元璋最信任和钟爱的太子朱标。

02、激战衢州城

朱元璋攻下浙江金华后,派遣大将军兼亲家公常遇春领兵攻打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的衢州。

常遇春率部一路向前挺进,首先占领了龙游城。

征战途中他还做了一首豪气十足的五言诗《龙游道中》: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本是出生于贫苦农家的一介武夫,竟然也会一点诗赋,看来也是受到了朱元璋的真传。

这衢州城当年也是城垣坚固,防备森严。守城的元朝大将名叫伯颜不花的斤,几年前因为战功显著升为浙东都元帅。

有意思的是,这位元将伯颜虽是游牧民族人士,居然还擅长诗歌,通晓音律,书画水平尤其出色,如今tai wang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他的一幅《古壑云松图》。

古壑云松图局部

看来他已经汉化得差不多了。

城中当时还有位衢州路总管,汉名叫马浩,也是维吾尔族,他两次在衢州当政,成绩显著,居然还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征服力可见一斑,两位少数民族官员也真是才能不凡。

常遇春率领马、步、水三军到达衢州,在城外建立起栅栏营垒,竖起军中大旗,将衢州六座城门团团围住。

他又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用的军械,推到城下,用来攀登城墙。

他还在衢州大西门城下挖掘地道,准备对元军进行偷袭。这个伯颜也不是无能之辈,面对常遇春大军的猛烈进攻。

他凭借坚固的城垣,指挥部下守军用芦苇扎成束浇上油来烧吕公车,用长钩子对付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备地道,可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攻打很久还是不能攻破衢州城。

后来,常遇春派出奇兵出其不意地冲进城内,首先摧毁了元军的大炮,接着猛烈攻打。

元军终于支持不住了,派使者出城密商投降,迎接常遇春大军入城。

上万人的元军精锐部队迅速土崩瓦解,元朝在浙西地区的统治也从此终结。

03、平定诸豪强

在元朝末期,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从一开始的白莲教从中原起事成立红巾军,几年后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到后来全国各地的红巾军纷纷割据各自称帝,发展到互相攻打吞并。

其中朱元璋这一支队伍异军突起,由于他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占领南京后成为红巾军中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他以南京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势力。

他避开北面的韩林儿、刘福通,西面的徐寿辉,东面的张士诚,向南边元兵势力较弱的皖南和浙江地区发展,先后攻占宁国、徽州、池州、婺源、衢州等地。

陈友谅也是元末时期一代枭雄,他本来是立足湖北等地的天完政权首领徐寿辉的部下。

后来他弑君夺位,杀了徐寿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大汉。

占据长江中游一带,水军力量十分强大。

他雄心勃勃,成为朱元璋的主要竞争对手,对占据长江下游的朱元璋构成极大的威胁。

这一年,陈友谅率部袭击安徽池州。

池州位于九江与南京之间的长江沿岸,是朱元璋重点防守的地方,他命令常遇春与大将徐达一同率领重兵镇守。

徐达让常遇春带领精兵万人在城外六泉口埋伏,当陈友谅全力猛攻池州城时,徐达率领守军打开城门冲出,常遇春则率领伏兵前后夹击。

最终大破陈友谅军,一战杀敌上万,陈友谅只得逃到九江。

几个月后,陈友谅又率水军数十万直下南京,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展开一场恶战。

朱元璋采取避开正面,诱敌深入的战术,常遇春等人率领主力三万人设伏。

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部被打得溃不成军。当时正好是江水退潮,陈友谅的一百多艘舰船全部搁浅,动不了窝。

朱元璋乘机指挥水陆两军加紧猛攻,陈友谅再度大败而逃。

龙湾大捷让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次常遇春大破敌阵,再立战功。

兵强马壮的陈友谅自然不甘心前两次的失败。

三年后,陈友谅倾巢出动,率领60万大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36天的决战。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锁了敌军的退路。

陈友谅的水军舰船大,虽然坚固但速度比较慢,而朱元璋这边的船小,但是速度快操作灵活,交战中两军形成了相持的局面。

有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带领船队前来围攻。

在这危急关头,又是常遇春奋勇当先,飞驰而来救驾。

他弯弓搭箭,先射伤了张定边,接着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把船从浅滩撞开,脱离了险境。

在最后的决战中,常遇春采用当年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战术,利用小船灵活机动的优势组织火攻,乘着风势放火,把陈友谅的舰队烧得烈焰冲天,湖水都红了。

陈友谅兵将损失过半,只得向湖口撤退,路上又受到常遇春等人的迎头堵截。在混战中,陈友谅被流箭射中而死。

陈友谅大军的覆灭,大汉政权拼光了实力,只好龟缩在武汉直到最后投降。从此朱元璋一家独大,成为群雄中间最强大的。

鄱阳湖这场关键一战,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随着朱元璋称王,他的势力也迅速扩张,开始横扫江南的各个割据势力。常遇春南征北战戎马倥偬

他随徐达率军攻下庐州,又与邓愈会合拿下江西吉安、赣州、南安等地,岭南的韶关、南雄等地也望风归降。

随后又攻下湖北的安陆、襄阳和江苏泰州。

接着朱元璋开始解决占据苏州的张士诚,他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东征。

他们采取了先打外围的战略,攻占张士诚的老窝高邮、淮安等地,继续向南攻取了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了张士诚军的主力,剪除了他的羽翼后进逼苏州。

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后自缢而死。

这时据守在浙江沿海温州、台州一带的方国珍也派人来表示归降。

接着朱元璋又攻取了广东和福建,朱元璋已经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

而常遇春也因为战功显著被封为鄂国公。

04、攻取元大都

南方平定后,朱元璋开始将目标转向北方的元朝大本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徐常二将,一个以谋略持重著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常遇春非常尊重比他小两岁的徐达,两人互相配合,天下无敌

纯以统军打仗而论,这对组合在中国历史上也能排得上顶尖。

而当时元朝的军力已经大为削弱,徐达和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就平定了山东。

第二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4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身先士卒单骑突入敌阵,率领部下勇猛冲杀,击溃了五万元军。

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门户,为攻取元大都做好了准备。

徐达、常遇春率领军队水陆并进沿运河北上,接连打下德州和通州。

元顺帝带着后妃和太子仓皇逃往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8月,明朝军队一举攻占元大都(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稍事休整后,明军随即挥师西进,攻打山西。经过艰难的征战,歼灭了元军精锐扩廓帖木儿部,夺取山西。

第二年又西征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投降。

元顺帝见明军主力前往陕西征战,命令丞相率军向北京反扑,兵临通州城下。

常遇春又与李文忠一道率步兵八万、骑兵一万增援北京,元军闻讯吓得转身向北逃走,常遇春率军追击上千里,大获全胜。

为了最终解除元军对北京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直捣元上都开平,元顺帝只得再往北逃。

想想当年蒙古人纵横中原多么风光,如今也落得如此惨状。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了留守的元军。


常遇春结局如何

身后享哀荣

可是就在从开平往南返回,走到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突然得了暴病“卸甲风”(其实就是脱衣受了风寒)死在军中,年仅四十岁。

哎,可惜那时的医疗水平真的太差啊,大明白白损失一员如此猛将。

朱元璋痛失爱将,十分悲痛,作诗悼念他:“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毙,泪洒乾坤草木湿”。

将常遇春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功勋之臣,埋葬在南京太平门外钟山下,并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又追封为开平王,配享太庙。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后,对曾经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们大开杀戒。那些从他安徽老家起事开始就跟随他,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们也不能幸免。

从以“谋不轨”的罪名灭掉宰相胡惟庸九族开始,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大将军蓝玉(常遇春的妻弟)、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相继被诛杀。

明朝初期所封的34个功臣(6个公爵,28个侯爵)中,少数几个因为之前病死,其他人全部不得好死。就连朱元璋的发小兼亲家(他的长女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也被“赐死”了。

常遇春也可以算是个例外,不过原因并不是朱元璋的网开一面,而是因为他没有等到大明江山的建立,自然也就没有等到朱元璋杀功臣的那一天。

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胆略,活到那时基本不可能幸免!

他可是朱允文的大大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