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张良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姓名 :张良
别名 :张子房
国籍 :中国(汉朝)
出生地 :城父
出生日期 :公元前250年(庚午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186年
职业 :政治家、谋士
宗教信仰 :黄老之学
主要成就 :助刘邦建立汉朝
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
爵位 :留侯
谥号 :文成
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朝建立,封留侯。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的政治活动处在秦末汉初阶级斗争的风暴中,他被刘邦称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得力谋臣。《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说,张良是一个军事家,但不掌军权。是一个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力。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
对此,较为代表性的相关故事是有关诸葛亮出山,他没有出山前,江湖中就有他的传说,据说,诸葛先生才干过人,堪比:管仲、乐毅。可水镜先生并不这样认为,这样比不合适,刘备等人猜测民间可能是将诸葛亮的才干贤德说的言过其实,但是不然,水镜先生说:“诸葛亮的才干不是那两人能比的,如果非要与人齐肩,世间大概只有姜子牙了。”
其实,不仅仅是水镜先生,当时许多的中国文人的普通偶像也就是这两人了,在他们看来,这两人是世间真正的杰出人才。那么,张良到底如何杰出呢?
关于张良的记载,在《史记》中就非常详细,从出生,到结局。张良成就如此惊人,一生可以说很是传奇,但是,并不是一般的草根逆袭,相反,他的出身很高。张家世代贵族,从祖父开始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韩国的几朝宰相。
后来,韩国灭亡,恰好到了张良这一辈,就失去了显贵的家业,这种忽然之间的没落让张良把所有的怨气和恨意都放在了大秦身上,灭了大秦国就是他毕生所求。乱世之中,虽然许多贵族们也朝不保夕,但是几百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之下,让人们对于贵族有一种莫名的敬意,所以,汉初的许多功臣中,刘邦真正存有敬意,真正看得起的也就一个张良而已。
这些在刘邦平日的言行中都可以看出来,无论是骁勇善战的韩信,还是智谋过人的萧何,无论他们官位多高,也不论他们立下多大的功勋,他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唯一例外的只有张良。
对于张良的敬意,刘邦无论是在称帝之前还是称帝之后都是如此,对于张良他一直刻意的亲近,称呼他的时候,也会非常亲切的唤一声“子房”。好似想要借此拉近自己与贵族之人的关系,将自己与贵族之人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
除了他,就连在历史中评价很不好的吕雉对于张良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这种敬意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只是,一个贵族出身,为什么就能赢得那么多人的尊重呢?其实,只是贵族血脉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是,那些贵族大能们就能办到,这样的人不仅要有无比尊贵的血脉气质,还要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张良就是这样的人。
张氏一族到了张良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可是,大秦国来势汹汹,韩国地小势薄,到底是没能抵挡住进攻,最终亡了国。那时候,张良的父亲已经死了二十年了,据说,张良家里还有一个比他还小的弟弟。按照这个来推断,张良在韩国亡国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大人了。
据史书中记载,张良在此之前甚至没有在韩国担任过哪怕一官半职。贵族子弟,从出生开始就学习各种技艺本事,那这二十多年,他都在干什么呢?对此,史书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史记》中的记载也可以推测一二:二十多年的时间,张良其实并没有游手好闲,而是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二就是习武。
话说,张良曾得到一本《太公兵法》,所谓《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其实,就是姜子牙的兵书。他无意间在一老者手中得此兵书的时候,这位老者就对他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可见,张良的确是有一手的。
读书之多,涉猎之广,让他博学多才,智谋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精通治世之学,而且,掌握了君臣之道,战场谋略。正因为如此,张良运筹帷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贵族,自有一身通天的本事。因而,刘邦对他的敬意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精通武略,让张良的性格豪爽,喜好交友,有了满腔有志之士们的报复和保家卫国的心。
也正是因为习武,他的谋略在精妙中带有习武之人果断的魄力,这才有了博浪沙出手刺杀秦始皇的壮举。所以,从这个方面看来,赢得这样的声誉地位的张良,拥有的又不仅仅有高贵的血脉,还有无与伦比的才干谋略,值得刘邦尊敬也理所当然了。
晚年的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并且,在此他还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现今,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
张良死后,黄袍山的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张良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张良,活跃于秦末汉初时期,是刘邦身边的谋臣,为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最终夺得天下,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位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这样评价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仅在秦末汉初,在整个汉朝时期,张良的谋略能力都可以称得上是首位,其出色的谋略能力,更被后人称为谋圣,足以见得张良的厉害。
张良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国相,韩国为秦国灭亡后,张良就到处找人刺杀秦始皇,曾经在博浪沙差点成功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张良躲到下邳,遇到隐士黄石公传授其兵书《太公兵法》,张良研习兵书后学得谋略。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反秦势力风起云涌,张良也聚众起义,无奈实力单薄,转而跟随刘邦,在刘邦西进灭秦时,张良就给刘邦献策,让刘邦兵不血刃的占领南郡,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张良帮刘邦化解了危机,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之后,张良贿赂项伯,让刘邦本来只得巴蜀之地,又多了汉中地区,之后张良又献策火烧栈道,迷惑项羽。
刘邦平定三秦后,张良又将项羽的注意力转到齐国,为刘邦占领楚国都城彭城赢得时间,彭城之战刘邦战败,带着张良逃至下邑,张良告诉刘邦,策反英布,拉拢彭越,重用韩信,用好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项羽,刘邦以张良所言去做,最终这三人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也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所在。
刘邦和项羽决战的关键时刻,张良献策分封韩信和彭越,使其二人帮助刘邦在垓下合围项羽,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本想定都洛阳,张良劝谏他定都关中的重要性,使刘邦迁都长安,刘邦分封功臣时,未被分封的人都有争议,张良让刘邦分封其最讨厌的雍齿,平息了这场分波。
刘邦要改立太子时,张良献策帮助吕后,让商山四皓保住吕后之子的太子地位,张良如此足智多谋,在天下安定之后,张良知道要功成身退,深深的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要不然就是韩信等人的下场,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要让张良拿齐国三万户作为食邑,张良坚决不要,这也是要减少对刘邦的威胁,让刘邦对他放心,自古功高震主落得惨死的下场也不在少数,张良晚年修习黄老之道,最终病逝,也是善终。
张良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
张良与秦始皇之间,既有私仇又有国恨。首先张良出生于韩国世家,其祖辈世代在韩国为相国。在战国时期相权之重,丝毫不亚于君权,因此,这位本来可以舒舒服服继承家族荣耀的长公子,未来韩国国相,一下子成为了通缉犯。
张良从天堂瞬间坠落到了地狱,曾经的家族荣耀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羞辱和身份变化带来的落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首先经历了父亲的去世,随后便是祖国韩国被秦国所灭,那个时候的张良年少,还没有在韩国担任官职。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史记·留侯世家》
曾经的张良是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贵公子,如今却成了颠沛流离、四处游荡的苦命人。作为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对于秦,对于秦始皇,心中充满了仇恨。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当时张良的弟弟死了,但他并不下葬,而是散尽家财,在天下遍寻刺客,要去刺杀秦王嬴政。这个时候的张良想法还很单纯,他认为破坏自己的幸福生活,并造成国家灭亡的人,只有秦王政一人,只要杀了这个十恶不赦之人,自己的大仇就可以可报了。
这个时候的张良,并没有意识到韩国的灭亡除了秦国的强大,同时有他自身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因为强兵灭国所致,更是因为其政治腐败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到了国家崩溃的边缘,即使无秦强兵灭国韩也会自乱而亡。
因此,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先修天下难学之术,后寻在天下可信之人。企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推翻秦的同时,为天下谋一个太平盛世,张良的身份从狭隘的复仇者,变成了救世的帝王师,完成了从一个放荡不羁的贵公子,向一名挽救天下苍生的帝王师的身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