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句丽 杨广三征高句丽的过程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句丽

为了消灭高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力,以至于亡了国。问题是,何以如此?

首要原因自然是高句丽不知好歹,不断侵犯大隋王朝。高句丽这个小人,一边勾结东突厥,一边讨好大隋帝国,而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一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面派的小人,从来就无须客气。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高丽接二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斗争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中大规模爆发。换言之,隋炀帝是栽在高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高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聚集了总数一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大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人。

而次年,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还造反了。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可惜隋炀帝还是不甘心,于是第三次远征高句丽。由于隋炀帝的一意孤行终于让大隋帝国跌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一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高句丽?

远征高句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京杭大运河和三征高丽都是为此目的而做的事。

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轻而易举的取得江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支持。同时,也产生一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大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这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西魏当权者、北周宇文家族、隋的杨氏家族以及后来的大唐李氏家族都是出自这个集团。

关陇集团通过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来保障其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又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来构建集团关系网,最后形成一个小圈子。

所以,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以及后来的唐取代隋,只是集团内部换届而已,这几个家族只是集团利益的代表人而已,股东没变,核心没变,只是换了董事长。

而且关陇贵族拥有大量钱粮积蓄,天下财富十分,五分在关陇。

因此,隋文帝以、隋炀帝及后来的李唐都想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这也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必然。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策略,要削弱一个根深蒂固的旧政治势力集团并非一蹴而就。开皇六年,隋文帝杨坚就尝试过,他废除了自北魏以来的家兵制。但旧习难改,杨坚也奈何不得。

而依靠江南集团势力支持的隋炀帝杨广上台后,继续推行削弱关中政策。为此,他大力扶植南方的天台宗对抗北方的三阶教,同时扶植山东士族的力量。

还有一个原因是内部宗室孤弱,杨广子嗣单薄,三个儿子,大儿子杨昭早死、二儿子杨暕不争气、三儿子杨杲年幼,孙子都一样年幼,他是怕子孙年幼懦弱,镇不住关陇贵族,隋朝最后被关陇贵族们所篡。

所以,他才急于在自己手中彻底废掉关陇贵族,他就是在用高句丽之战进行一次豪赌,用大隋帝国做赌注,将大隋最大的威胁,关陇贵族彻底铲除,抽去他们的脊梁,将他们改变为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及南方士族对抗,这样,大隋的三大利益集团便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大隋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可惜,事与愿违,三征高丽,让他亡了国,自己也命丧江南。或许,这就是大业未成身先死。

所以,隋炀帝杨广,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十恶不赦的昏君。

杨广三征高句丽的过程

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杨广,在死后谥号为炀。其中有一个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穷兵黩武,他曾三次征伐高句丽,而这三次远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隋朝的周边当时只有高句丽还没有臣服,这让自认为文全武德的隋炀帝分外不高兴。 隋炀帝为了征伐高句丽,很早就开始准备了。他让天下各地饲养战马,以供养军队,还提升赋税作为军资。还征调数百万民工运输粮食以及军用物资,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有去无回,往往死伤者超过半数。

而且为了征伐高句丽他命人建造了300艘战船,由于对工期的进展严厉,督促工匠、丁夫们不分昼夜地在水中工作,不敢稍加休息,这些人腰部以下都生了蛆虫,因生病和劳累,致死的人的有十之三四。

一征高句丽

大业八年,隋炀帝在桑干水南面祭祀战神誓师出征。在战争的初期。隋军屡战屡捷,双方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而高句丽军队组织几次反击,都没有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坚守城池拒不应战。

随军将高句丽军团团团围住,每当随军快要攻进城中的时候,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要投降,因为隋炀帝曾严令如有乞降必先报与自己,由他亲自定夺,东征将领们因为怕隋炀帝质疑,每次总是先派人去奏报隋炀帝,等请示完回来,城中高句丽军队早已休整好了,又继续坚守城池顽强抵抗,等到再要破城时又故伎重施,如此连续三次,隋炀帝仍然没有意识到高句丽军队的意图,就这样,两军处于相持阶段,城池久攻不下,隋炀帝妄图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不听劝阻孤军冒进,结果中了敌人之计,被高句丽伏击,数万人只逃回几千人。因为隋军是劳师远征,逐渐的两军对战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高句丽日渐占据了主动,隋军步步只得步步后退,最终,九路隋军渡过辽河共有30万人,等到回到辽东城时只剩下2700人了。无奈隋炀帝只得返回洛阳,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也就宣告失败了。

二征高句丽

因为对第一次对高句丽用兵失败一直耿耿于怀,隋炀帝心中所想的只有报仇。大业九年,隋炀帝下令调集兵力在涿郡集合。随后随军发动了对高句丽的进攻,但是却遭到了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辽东城久攻不下,在此关头,忽然听到杨玄感谋反的消息,隋炀帝大为恐慌,于是只得命令各路军队撤退。

隋军的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所有粮草辎重基本上都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因为随军人心惶惶,大多数都是匆匆逃跑,来不及收拾,而高句丽的军队只敢坚守城池,虽然察觉到随军的行动,但又害怕随军使诈,所以不敢追击,直到高句丽军队知道隋炀帝早已度过了辽水,这才发动对水军的进攻,结果只杀死了几千老弱残兵,随军安然撤回。第二次高句丽之战也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又以无果而终,可是执拗的隋炀帝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什么问题,因此,在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又准备第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进攻。

三征高句丽

公元614年初,隋炀帝调集多路大军对高句丽进行了第三次进攻,士兵们由于不想打仗了,所以经常有人逃跑,隋炀帝将逃跑的士兵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并将他们的血涂在战鼓上,但仍然无法震慑住想要逃跑的士兵。

好在几次征伐高句丽的实力也是大损,隋军初战告捷,而后各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平壤,高句丽王非常害怕,派使节到隋军营中说愿意投降乞和,并且送来人质表示求和的诚意,自尊心得到满足隋炀帝龙颜大悦,撤兵回京,至此第三次高句丽之战宣告结束。

这次远征看似是成功了,事后证明高句丽并未真正归附,还只是缓兵之计而已。隋炀帝祭祀太庙时,曾要求高句丽王来朝见,然而高句丽王并没有来,所以说三次征伐,数百万人死亡、耗费钱粮无数,最终取得的结果却是这样。

可以说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最终也导致隋朝民心尽失,群臣背弃,而隋炀帝则成了一个独夫民贼。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炀帝发动的对高句丽的三次征伐,也是加速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