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具体的都去了哪里为了什么 乾隆吃西瓜后为什么要杀瓜农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乾隆帝曾经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

南巡期间,乾隆还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检阅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核奖惩升降,另外,他还游遍江南名胜,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每次下江南队伍都是浩浩荡荡,耗资肯定也不菲,乾隆多次下江南肯定不是为了吃喝享乐,这是有着重大政治目的的行动。

那么乾隆究竟是为何要多次下江南呢?

其一,实地考察民情,加强与江南士绅的联系。

所谓“山高皇帝远”,皇帝如果只是坐在皇宫这个四方城中,是无法真正的体察民情的,只有深入民间,微服私访,才能够真实的看到老百姓的生活,了解民间疾苦。

江南是富庶之地,选择南巡除了考察民情,也是为了加强与江南富豪士绅的联系,巩固清政权。

其二,强化满族的统治地位,淡化汉族的反抗意识。

清朝时满族统治天下,但比较汉族人数众多,所以乾隆下江南期间,会在途中举行多次围猎,刻意在热衷汉文化的江南人面前炫耀兵威,同时还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骑马,不能坐轿,以示不忘满洲骑射之根本,强化民族认同和统治地位。

对于汉族人民,乾隆在下江南期间,颁布免钱粮的诏书,以示对江南百姓的恩典和亲近,对当地汉族知识分子,则多次召见,还与他们吟诗作对,从而淡化汉族的反抗意识。

其三,巡视河工,保证漕运。

治理黄河水患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巡视黄河,黄河能否保证安全,决定了大运河的漕运是否畅通,南粮北运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漕运是南粮北运的重要渠道,巡视漕运的情况也是下江南的必须的政事。

乾隆吃西瓜后为什么要杀瓜农

“吃瓜”一词,如今已经成为了围观的代名词,人们常常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自己是一个看戏之人。而在中国古代,吃瓜自然不会有如此特别的意思,而是指正常的吃西瓜的举动,但是清朝时期却发生了一件趣事,堂堂的乾隆皇帝,最后却因为一件小小的吃瓜事件,与一个普通农民起了冲突,这是为啥呢?

了解乾隆的也都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光江南他就去了六次。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又劳财伤民的去微服私访了,这时,正当炎炎夏日,走到半路口干舌燥的,这时,路边正好有个卖瓜的农民,于是乾隆等人就来这里买瓜吃,乾隆拿到瓜后,就狼吞虎咽的从两边往中间吃,而且也不吐籽,一般人吃西瓜都是从中间往两边吃,因为中间的西瓜最甜。瓜农看到乾隆帝的吃瓜方式觉得有些不妥,于是便跟乾隆帝闲聊了起来,“你这样吃瓜,每一口吃的都是瓜中最差的”,而乾隆帝立马反驳道:“我这样吃西瓜,瓜中剩下的都是最好的”,瓜农接着说:“你应该从中间往外吃,这样你吃的每一口都是当下最好的,这样吃瓜才会感觉更舒服”。

当时注意力放在西瓜上的乾隆爷没觉得什么,等吃完离开后,再一琢磨,忽然觉得此人并不简单,有见地,便想将其收入麾下,为己所用。

结果这个提议被瓜农拒绝了,乾隆心里很不踏实,一把利器不能为己所用,一旦为他人所用,恐对自己不利,随即派侍卫回去杀掉瓜农。然而,当侍卫返回瓜地后,瓜农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夫闲云野鹤一枚,不足挂齿”。乾隆看后很生气,却再也没有找到那个瓜农,就像没有存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