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就不怕贴身侍卫被收买吗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皇帝就不怕贴身侍卫被收买吗?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朝时期先后设有二十六卫所,其中我们现在说的所谓“大内侍卫”。 在明朝时期就属于宫禁侍卫亲军,锦衣卫,旗手卫等都是宫禁侍卫亲军之中的一类。而一般的各卫亲军,挑选途径基本上都是自军中挑选精锐。

  当然一开始都是这样,军中精锐进宫保护皇帝,军中不够就去民间挑选良家子。但是后来的锦衣卫之中,就开始存在“父死子继”亦或者是“官员子弟荫补”这样的潜规则,所以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内侍卫基本上都是官员子弟。

  后来到了清朝时期,基本上是延续明朝的侍卫制度。只不过他们的侍卫选拔制度更为严格,清初时期基本所有的侍卫都是选自于上三旗之中。一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时候,才有:“擢武进士之擅于骑身者为侍卫,附于三旗。”这样的说法。

  即使侍卫这个职位已经对外开放了,但依旧还是归附于上三旗之中。知道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时候,宗室侍卫才开放。所以在清朝时期,侍卫一职一直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所任,被人买通之说毫无缘由。

  而且御前侍卫更多的其实是被皇帝当成一种荣耀,一种奖赏来拉拢臣子。因为御前侍卫更多的是在皇帝的身边做事,所以更容易入得皇帝的眼。几乎清朝时期所有的侍卫都是从功臣勋旧,王公贵族之中的选拔,他们本就和皇帝息息相关

  而这些人去选拔当侍卫,也并不是就意味着一辈子都当侍卫了。通常侍卫只是他们当官的一个起点,让皇帝可以更容易看到他们的才能。清朝的官员都分为九品十八级,而一等侍卫就是三品官。

  而根据皇宫中的潜规则,侍卫外放去当官最少都是官升一级下放。若能有幸当上一等侍卫,那么侍卫熬完了就是二品了。即使是登基最低的蓝翎侍卫,也有六品。那么出去之后就是从五品大员,所以说当侍卫,更多的要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就比如说乾隆最宠爱的宠臣和珅,曾经就是乾隆的御前侍卫。但是他1777年一出来,就担任的是正二品的户部侍郎,很快就成为了户部的核心人物。历史上还有比较出名的纳兰明珠,索额图,肃顺等等就都是侍卫出身,最后成为一品大员的存在。

  当然并不是左右的御前侍卫都能顺利的从武职转文职。武职转文职一般叫做“改任”,而清朝时期由侍卫“改任”的基本上都会成为政治核心人物。但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就地“升迁”,就是不适合转文职的。也会加一级送到绿营去,改为二品副将等武职。

  所以至少在清朝,侍卫是绝不会被人买通的。首先买通侍卫的人家中必须要比过侍卫本身富贵,这就很难了,因为没有侍卫是出身平民的,最少都是个旗人。其次就是买通侍卫给到的前途,必定要比侍卫本身工作的前途要好,这也几乎不可能。

  更何况,其实皇帝要个侍卫基本上就是摆看的。古语有云:“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所以说皇帝对十步之内的防御一向都是慎之又慎。自清朝时期群臣就不能持兵器上殿了。

  而且天子的所有近卫都必须离天子十步之远,"非有诏不得上”,历代沿袭。这样一来,就算是侍卫要刺杀都很难。而且侍卫虽说可以带刀上朝,但是在唐朝时就有规定:

  "非敕遣用,不得辄拔刀子。其有误拔者,绞。左右并立人,见其误拔,皆须执捉。不即执捉者,流三千里。"

  所以,在某一个御前侍卫有异动的时候,基本上在他到还没带刀到天子面前的时候,其他的侍卫就已经做出反应将其制服了。侍卫这种东西更多的是变成了一种门面脸子,也是天子施恩与臣子的手段。提拔提拔亲近官员的家中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