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的受害者是谁东汉后期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东汉中后期,宦官势力愈发强大,甚至到了能左右皇帝的地步。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人们大多认为皇帝是一国之君,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可事实上,皇帝的思想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朝臣及周围人的影响和限制,一个成功的皇帝身边一定有一群得力的忠臣贤臣辅佐,他们能够帮助皇帝解决危机,稳定江山。但如果是一些只顾自身利益的小人得到重用辅佐在侧,那这个朝代终将走向灭亡。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东汉时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宦官最猖獗的时期之一,在夹缝中生存的太监们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渐渐把握了朝政。

  东汉后期的腐败朝政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和太监干政严重,任人唯亲,唯“财”是举。这使得当时的人两极分化极为严重,阶层固化。当官的数世为官,而底层百姓由于没有崛起的机会,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一代不如一代。换句话来讲就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有才能的人,但事实上被推举的人大多不是靠真才实学,而是别的方式……

  1、察举制推举的是“贤”还是“能”

  为了适应统治的需求,汉朝实行的是一种名为察举制的选官制度,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朝廷推举品德好、有学识的能人为官,为朝廷效力,举孝廉就是察举制的一项,这是汉朝的读书人入仕为官的重要途径。这种选官制度弊端就是必须要有官员举荐才能有机会做官,对于学问、才能、品德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人际关系”就成为获得机会的敲门砖,所以那时候的太学生大多不注重读书,而是更热衷于参与政治和结交朋友,因为有了关系才有机会被举荐。因此被推举为官的人基本上凭借的是关系和“财”能,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意思是被推举为秀才的人却不识字,被说孝顺的人却没有赡养自己的父母,打着清廉的名号被举荐的人实际上却像泥一样污浊,被选为良将的人却像鸡一样胆小。全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当时的人们对于这种不良现象的讽刺。

  2、两大势力集团间的较量

  东汉后期之所以政治如此腐败,与当时的两大势力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两大势力集团分别是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以管霸、苏康、曹节、侯览、王甫等人为代表的宦官一党任用私人,祸乱朝政,迫害百姓,无理霸占百姓的房屋用地。具史料记载,侯览一人就曾霸占百姓房屋三百余间,土地一百余顷,其兄弟更是敛财上亿。相比之下,以窦武为首的外戚一党为官清廉,受到百姓的称赞,后有李膺、郭泰、贾彪等人与这一党联合,与宦官党对立,并对宦官党进行猛烈地抨击,对宦官一党造成很大的影响,两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也就有了后来的两次党锢之祸。

  3、没人举荐该如何是好

  在这样唯“财”是举的政治背景下,有些具备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读书人不愿意为了入仕为官去给外戚、宦官送钱,长此以往在他们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志同道合,彼此间相互肯定,相互赞赏,这样就使得真正的能人志士的名声越来越大。太学生郭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首先得到了李膺的肯定,后来他的名字越传越远,被全国甚至是皇帝知晓,以至于在后来地方官员举荐有才能的人时,当地太守不得不向朝廷举荐他入仕为官,否则无法交代。依靠这种方式,许多太学生成功实现了自己为朝廷效力的梦想,朝廷也因此收获不少的贤臣。有了这样的先例,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到这个圈子中来,都想见到李膺并得到他的认可,而李膺等领导阶层的人也逐渐拔高了入圈的门槛,《后汉书·党锢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士有被其荣接者,名为登龙门。”但是在汉桓帝时期的许多名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反对太监。更是有人宁可选择不入仕为官,也不愿意与太监共事。

  两者相争,必有一伤

  在东汉汉桓帝时期,由于许多官员本身就有污点,所以无法对于平民百姓的言论有过多限制,这就使得这个时期民间的言论相对自由,大家对于朝廷和太监乱政现象的批判越演愈烈,这给了太监党和汉桓帝很大的压力。最终在导火索事件发生后,本就长期承受巨大压力的汉桓帝终于爆发了。

  1、棋逢对手

  公元166年,宦官侯览、张泛等人胡作非为,迫害百姓,被当地官员成瑨、岑公孝等不畏权贵的人逮捕,可就在抓捕成功后正赶上汉桓帝大赦天下,照常理应该将张泛等人释放,但岑公孝却将张泛等涉案的二百余人全部杀掉,随后才向朝廷上报。这使得本就承受民间舆论压力的汉桓帝勃然大怒,将太守成瑨革职,最终死在大牢中,而岑公孝则逃跑了。虽然触犯天威,但是为百姓算是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家都对他们为民除害的行为赞赏有加。但是皇上并没有因为处决了成瑨而息怒,随后又下令逮捕外戚党人200有余。此后,党锢之祸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名士被逮捕,弄得全国人心惶惶,最终太学生贾彪找到重臣窦武、霍胥帮忙向皇帝求情。由于李膺等人在被捕后故意供出宦官子弟,暴露他们的恶行,宦官党为了维护自己党的利益,也向皇帝求了情。最终在众人的极力劝说下,汉桓帝没有将被捕党人杀害,只是释放后将其禁锢终身,并下令这些人永远不能再入士为官。至此,第一次党锢之祸也就结束了。

  2、终有胜负之分

  公元165年汉桓帝在废掉邓皇后后,立窦武的女儿窦妙为皇后。公元167年,年仅36岁的汉桓帝驾崩,12岁的汉灵帝刘宏即位,他的母亲窦皇后也就顺势升为太后,掌握大权。而曹节、王甫等宦官在窦太后面前阿谀奉承,多次诱导窦太后乱下命令,败坏朝政。陈蕃和窦武认为宦官如此干预朝政,必定会出现大乱,便上书太后,最后经过二人的劝说,太后下令杀掉了管霸、苏康两位大太监。虽然铲除了这两个祸患,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宦官乱政的问题。没过多久天象异常,寓意不祥之兆,有奸佞小人伴在君侧,窦武等人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彻底铲除宦官一党。可就在最后关头,窦武出宫回家,宦官党人借此机会偷看了窦武上书给太后的奏折,导致他们精心策划的计划被宦官党知道。太监们利用皇帝年幼,蒙骗汉灵帝,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人。

  八十多岁的陈蕃听闻消息后,气愤不已,拔剑率领门下太学生十余人杀去,可这种做法相当于以卵击石,最终倒在了宦官的军队前。窦武则想要起兵对抗,但已经为时已晚。长期在外对抗匈奴的大将军张央刚刚入京,对当时的局势并不了解,加上宦官传假圣旨,导致张央误以为窦武等人谋反叛乱,便集结大军对抗窦武,终究是寡不敌众,窦武被重重包围,无奈之下挥刀自杀。此战过后,张央因“平叛有功”被封侯,并得到了诸多赏赐,而此时的张央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痛恨王甫等人欺骗他,让他杀害了国家忠臣,便拒绝封赏,并于不久后趁着天象上书汉灵帝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没成想在宦官的蛊惑下皇帝竟然追究起张央的责任来,最终将其禁锢终身。宦官党见李膺等人仍留有名望,便诱骗皇帝这些人有逆反之心,于是皇帝将李膺等人处死,并在各地抓捕士人,遇害人数高达七百余人。这也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结语

  东汉后期虽然有两大势力集团相互对抗,但在忠臣陈蕃、窦武还有一心为朝廷社会效力的士人的维护下,东汉并不是无药可救。但是经历了两次党锢之祸后,这些能人志士,忠臣良将饱受迫害,宦官把握朝政,为所欲为,使得百姓有苦难言。所谓物极必反,在这种长期压迫下终究会有人站起来反抗,也就有了后面的黄巾之乱,东汉最终也走向了灭亡。无论哪个朝代,民心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得民心,那它终究会走向灭亡。以史为鉴,这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