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黄河流域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发源于渭水谷地乃至黄土高原上的仰韶-龙山文化被认为是炎黄先祖所活动的区域。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曾有几次北人南迁,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江流域和地区文明同样对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与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了养育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到了南宋时期,长江流域完全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了整个中原的经济重心。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长江流域重要性抬高的因素中,既有气候变化、海运技术发展等原因,也与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密不可分。
秦始皇平百越,开启南迁序幕
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变法,富国强兵之后的秦国如同脱胎换骨。军功爵制度和耕战模式下的秦国频频东出征伐,因秦军锐士作战勇猛,为夺敌军人头作为战功凭据而被山东六国谓之为虎狼之秦。秦王嬴政一扫六合,统一中原之后,在军功爵体系中高度运转的秦朝旋即将兵锋对准了四周。相较于物资贫瘠的草原,南方百越之地成为了秦军建立功勋的新战场。
秦朝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的耕战军功体制,这使得它必须通过对外扩张以攫取足够的战利品和土地来维系这一制度。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之下,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秦朝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大军平定岭南。随同南下的,还有众多的军属和被强制迁徙的六国遗民。在几次南伐百越的过程中,秦军开凿了灵渠,将长江流域的湘江源头和珠江流域的漓江源头连接通航了。赵佗后来一方面安抚岭南当地民众,一方面又让秦军士卒多在当地养儿育女,并上书促使朝廷遣送更多中原居民南迁以传播中原文化。直至秦末中原混乱,这支秦军都一直在岭南地区未曾北上回援。
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相较于秦汉时期对岭南、吴越地区的征服和移民,西晋末年因中原爆发永嘉之乱,在五胡乱华的冲击之下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然而,中原地区的局势虽然糜烂无比,但人们对于在乱世之中该如何自保却颇有经验。经历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到西晋八王之乱,前后近两百年的乱世风云之后,在中原豪族世家的组织下,人们纷纷组织起坞堡以自卫。许多南逃的人们也是在世家豪族的组织下,比较成建制的展开南渡行动的。因为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等世家子弟穿着礼服,故而又被称作为“衣冠南渡”。
正是因为南迁的移民是成规模、成建制的行动,所以永嘉之乱后的这次北人南迁到了江南之后依旧还是豪族社会,将原先在北方中原的社会结构带到了南方。当时北方迅速陷入了战乱,在巴蜀和整个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二十几个政权,其中势力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就有十六个,因而又被称之为“十六国”。西晋灭亡之后,晋室皇族司马睿随即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自然成为躲避战乱的首选。
为了稳定这些南迁而来的移民,东晋采取了一系列安置政策,给予移民土地,还规定了只收租税,免于徭役的政策,以示优待。就这样在北方战乱推力和南方安定优待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爆发了。只是即便有大量北人南迁,南方依旧处于地广人稀的境地。另外由于南方地势多为丘陵地带,所以拥有辽阔平原的中原依旧还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
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人口重心依旧是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到了隋唐初期,这一情形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到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终于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北人南迁,而这次南迁的出发地正是黄河中下流地区,即河北地区。不同于永嘉之乱后,中原移民在豪族世家的率领下,有组织、有预案的南迁。安史之乱爆发前正值唐朝开元盛世之时,百姓们对唐朝的统治十分的拥戴,未能预料的镇守边关的安禄山军队会突然叛乱。仓促之间的人们根本来不及组织起来,只能零散的南逃。
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大多是草原部族骑兵,在北方平坦的地形下可以肆意驰骋,但一旦攻打到淮河一带后,就失去了骑兵的优势。淮河流域分布着大量沼泽地带,再往南的长江流域地形更加复杂。所以逃难者一旦逃入江南基本就安全了。所以安史之乱后,在唐朝的南方逐渐形成了一个摆脱了魏晋豪族世家结构的平民社会。不同于永嘉之乱后的北人南迁,唐朝中期的这次南迁后,南方的人口密度逐步提高,江南逐渐从地广人稀变为地狭人稠了。人口密度的变化促使南方的农耕方式从先前的火耕水耨、换地轮耕转变为施肥精耕。在如此精细化的耕作之下,江南地区在唐朝的财政税收、经济影响力等层面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至晚唐时期,江南已经成为帝国的核心经济区域了。
靖康之耻,两宋之交的建炎南渡
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有“扬一益二”之称。后又经历了黄巢暴乱和五代更迭的连续战乱,北方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南迁徙。然而到了北宋建立之初,中原的经济地位并未完全丧失,依托大运河,北宋定都位于中原的开封作为过渡,依旧可以撑起北宋社会的繁荣。然而在注重商业、轻视武略的北宋,经济的繁荣并未带来综合实力的提升,最终遭到金朝入侵,宋军惨败而引发靖康之耻。
北宋的覆亡和南宋的建立,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史称“建炎南渡”。两宋之交的这一次移民南迁,虽然与永嘉之乱南迁的起因相同,均为遭遇外族入侵所至。但在南迁的过程中,却没有地方世家豪族的支持,反而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移民潮颇为相似,均为平民零散南渡。所以建炎南渡的移民结构与南方原本的社会结构相同,迅速的被南宋吸收消化了。南宋在迎来这一轮移民之后,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游牧民族女真人的统治下,出现了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下滑,从此完全确立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次较小规模的北人南迁
秦平百越之前,楚人已经进行了数百年不断向南向东拓展势力范围的努力。楚秦两个在争夺第二阶梯战略要地的过程中,楚国甚至曾派遣将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南下征服了滇池地区,后因秦国阻断交通,干脆留在当地建立了滇国。后来秦始皇的南征行动也大多是沿着楚人的道路继续前行的。
募兵制度下,众多地方大吏在安史之乱中崛起成为相对独立的藩镇。朝廷为了对地方藩镇形成威慑,不得不加大税收以滋养足够强大的中央禁军。皇帝对朝臣武将的不信任(安史之乱后,武将割据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不得不依赖身边宦官执掌禁军,又形成了宦官当政的窘境。最终在宦官扰乱朝纲、赋税引发民变的基础上,黄巢起义爆发了。然而这场农民起义很快演变为残酷的暴乱,促使相当数量的人口往南迁徙,甚至来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基本延续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气象。虽在面对蒙元入侵之时,坚守了数十年之久,奈何最终还是战败被灭。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在元军的大举南下之时,许多宋朝遗民逃亡两广以及海南等地。
明清土客之争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紧张
宋朝之后,南方的土地资源基本被开发完毕。即便是一些高山丘陵地带,也被许多寺庙和道观占据。从明朝开始再出现北人南迁之时,不仅没有了东晋、南宋时期的优待政策,反而新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往往会为了争夺资源而陷入土客之争的激烈冲突中。到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在湘军和太平军的拉锯中,便出现了许多土客争斗的痕迹。
当然,在明清两朝时江南的经济地位也已经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对漕运影响重大的京杭大运河治理与黄河的治理一道,被列为户部的头等大事。明朝的南直隶、清朝前期的江南省更是始终是全国范围内最为富庶的地区。
综上所述,北人南迁既有北方地区对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也有南方地区对人口迁移的拉力效应。其中政治军事因素始终是北人南迁的第一要素,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虽然影响相对较弱,却也是吸引北方移民的关键之一。隋唐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两宋之后南方经济发展愈发突出,此后再未被北方超越,反而面临了越来越激烈的人地矛盾。南方地狭人稠的状况导致了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尤其是两广和昏暗等地频繁的土客械斗。
往事越千年,正是历史上的一次次人口迁徙,塑造了如今璀璨多样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现今中国的语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布。黄河、长江乃至珠江,共同构成了养育新时期华夏文明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