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了解:赵云人生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的人生经历到底是什么样的?赵云为什么无法让人重视?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蜀汉一方的重要人物中,被美化得最厉害的是关羽、诸葛亮和赵云。
再从这三人在真实历史中的经历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对比,相比较而言,赵云的美化又更甚一筹。
作者罗贯中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态去追捧赵云?谁也不了解,因为罗贯中也没有留下些相关笔记,人物小传之类的东西。
《三国演义》书中人物的名声和定位问题,也并非罗贯中一人能影响到的,在他写这本书之前,民间就有了许多相关的故事。
得益于“尊刘贬曹”的思想适合古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蜀汉一方的主要人物,在民间故事中,一直都是正能量的代表。
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元老重臣之一,在小说需要重点描述刘备阵营的核心观点下,获得一定章节的资格和倾斜,是必然的。
在刘备创业早期,到荆州之前,身边没有多少出名的文臣、武将,不熟悉三国历史的,大概也就只了解关羽、张飞、赵云。
小说要用很长的篇幅去写刘备阵营,不去重点写这些人,或美化这些人,又能写谁?
刘备阵营早期能写的人不多,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所占据的篇幅自然就多。
《三国演义》已经相当不错的,对赵云的美化也全部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而写的,没有把不属于赵云的经历硬搬到他头上。
无非是把《三国志》中,简而言之的赵云经历用详实的语句给表述出来,肯定有不少虚构。
不过,就古人写史书的用词和舍不得多写几个字的习惯,通俗的罗贯中写的未必就不是真的。
当然,这个需要历史学家去考证,小编也不能保证。
三国之后的古人,在聊到三国历史的时候,确实都很少提到赵云。
帝王将相总结三国时期的历史得失也好,文人墨客写点赞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诗词也好,赵云很少出现。
古代的上层知识分子不会去关注民间的故事、评书,即使了解,也只会一听了之、一笑而过,他们对三国人物的认定,只能是来自《三国志》等正史。
而《三国志》里的赵云,在刘备阵营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不足以引起帝王将相及文人墨客的重视。
或许会有人赏识他在长坂坡身抱后主刘禅逃出重围,赏识他在刘备去征讨益州时截江救刘禅,可这两件事,顶多换来句“忠心护主”完事。
就《三国志》中的记述而言,赵云在《蜀书》中的排序高居第六位(除刘备和刘禅两位帝王之外),不可谓不被史官重视。
但其人生经历、作战经历太过于平凡,确实不够出彩。
这大概跟赵云跟随的主公和其曾经的部分选择有关。
下面,小编就以《三国志》中赵云的经历,来聊聊赵云的得失,以及他在真实三国中不怎么出名的原因。
一:初出茅庐,公孙瓒帐下不受重用
赵云出山后,最早投奔的是公孙瓒,他在公孙瓒麾下并没有得到重用。
而且,公孙瓒也不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那批军阀之一。在北方群雄中,别说跟曹操、袁绍、袁术等相比了,甚至远远不如吕布的地位和造成的影响,相当于配角中的配角。
跟着这么一个主公,还没有获得重用,没有经历过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战役,赵云即使有才干,谁又能了解?
就比如张郃投曹操时,曹操很高兴地表示张郃来归是“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那是因为张郃头上顶着“河北名将”的名头。
要是当时的赵云去投曹操,毫无名气、毫无战绩的他,估计见曹操一面都不容易。
除非演义中写的,赵云勇救公孙瓒,大战文丑五十回合且胜负未分的场景是真的。
二:跟随刘备,徐州争霸时离开战场
赵云在公孙瓒麾下的后期,主要是跟着刘备在青州一起干,刘备倒是比较重用他,史书也记载,赵云“为先主主骑”,在刘备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
可问题是,刘备穷啊,当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平原县令,兵马也不多,《三国志》中记载的是:“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这时的刘备没资格跟哪个诸侯单挑,没资格打大仗,赵云就算获得了刘备的重视,也无法在江湖上出头。
曾经有一段时间,赵云是有机会起到一些重要作用或能出彩的,但他因为自己的选择,避开了。
大概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前后,赵云为摆脱公孙瓒,以兄长过世的理由回乡了,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才又出山来投奔刘备。
这七年中,刘备救过徐州,获得了徐州,又两次丢掉徐州,跟吕布、袁术、曹操都交过手,期间打了不少大仗,但赵云统统没能参与。
关羽、张飞的名头早早地打响了,赵云还是默默无闻,依旧没有在天下群雄眼中留下哪怕一丝痕迹,更不用说在史书中了。
史书中记载的赵云首次出彩的经历是博望坡大战,跟着刘备打赢了夏侯惇,生擒了个夏侯兰。
这一仗是刘备指挥的,赵云只是跟着打,打赢夏侯惇也不是值得骄傲或大书特书的事,在曹操阵营的诸夏侯中,好像就夏侯惇军事指挥能力最差。
三:两次“忠心护主”,拒绝赵范联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当阳长坂坡大战中,赵云又出彩了。
但这次出彩也不是很光荣,就是前面说的“忠心护主”,是在败仗中逃亡式的出彩,就历史贡献来说,只是在刘备阵营中有些影响。
再之后的赤壁大战和刘备征讨荆南四郡,赤壁大战没有赵云的记载,征讨荆南四郡时,他被刘备任命为桂阳太守。
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前桂阳太守赵范想把寡嫂许配给赵云,他以:“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为由拒绝了,
后来:“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就我个人分析,这就是赵范在试探刘备对他的态度,以此来判断是否专心为刘备效劳。
没准,就是因为赵云不愿意娶赵范的嫂子,逼得他害怕而逃。
刘备征讨新的领地,重要的是收复当地人心,能投降的,刘备基本一个没杀,就是为了留着他们帮助自己巩固在当地的统治。
要想得到这些降臣、降将真心的帮助,必要的安抚和拉拢是必须的。
以赵云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和赵范联姻,是最好的收获其心的方法,值得去试一试。
从人格上讲,赵云在这件事上没得说,但从政治上讲,他的做法或许不太妥当。
这其实和后来孙权想让儿子跟关羽的女儿联姻是一样的道理,关羽也同样拒绝了孙权的好意,让孙权视关羽为敌的想法加重了。
赵云这样在刘备阵营中的重要人物,有时候,政治上做些迎合主公,帮助主公做些有利于其统治的事,是避免不了的。
其后,赵云被刘备任命为留营司马,让他护卫家小,信任依旧,但再没有让赵云真正的独挡一面或镇守一方(夷陵之战时,刘备让赵云督江州,是临时守后路,没危险)。
刘备崛起后,对赵云的使用,不了解是否跟赵云在桂阳时的这次选择有关?选汉中太守时,也没有用他,而是用了资历差得多的魏延。
当了留营司马的赵云,马上就显示出他的作用,和张飞一起,来了一出“截江救阿斗”,在“忠心护主”的行为上无人能敌。
四:汉中雄风,赵子龙一身是胆,少有的一次出彩
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时,赵云才真真正正的凭借个人实力在战场上出了一次大彩,也是赵云在史书记录中,唯一的一次在重大战役中出彩。
这时候,距离赵云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初出茅庐,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八年,从年龄上推断,他已经在五十岁上下了,是老将了。
其时,赵云也非主将,他是以黄忠的副手出现,《云别传》中完整的记载了赵云的这次独抗曹操大军的表现:
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从史书记载的过程看,赵云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相当厉害的,担得起“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的夸赞。
惋惜,如这样的战斗,在赵云的军事生涯中,实在太少。
夷陵之战,赵云因为反对刘备伐吴,没能参与,被刘备安排守后路,失去了一次在重大战役中露脸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时的街亭之战,是赵云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露面。
这一战中,虽然赵云保证了自己统帅的大军没有太大的损失,在所有的蜀汉大军序列中比较出彩。
可街亭之战对蜀汉来说,是彻彻底底的败仗,赵云个人的稳重对比战争的失败,并不值得夸奖,他也因战争的失败被贬官:“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至此,赵云再没有在战场上出现过,他的年龄估计也撑不起一次出战了,街亭之战后仅一年,赵云去世。
综上所述,史书中的赵云距离真正的名将,或许差得很远。演义版的赵云谁都爱,历史上的他无法跟真正的名将比肩。
在《三国志》及相关记载中,反而是赵云屡次劝说刘备的谏言比较出彩。
可他是将军啊,将军要出头,要让后人牢记,到底还是要在战场上出彩,能主持几次能对历史走向有影响的重大战役。
比如关羽,不说水淹七军之战,就算大意失荆州这样的败仗,也对历史走向有着深刻影响。
后人总结经验教训时,大意失荆州会时不时的拿出来总结一下,主导者关羽也会时不时的拿出来批评一下,这不就出名了。
除了汉中之战时的爆发,赵云的一生,战绩过于平淡,这是他在史书的记载中,无法让人留心的主因。
要不是有《三国演义》的出世,赵云不过是员普通将领,唯一值得记住的是,他在刘备阵营中的资格够老。
有《三国演义》,才有让大家记住的常山赵子龙。
参考文献:《三国志》《云别传》《三国演义》